負荊請罪
釋義
本意是指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向對方賠禮道歉。后來比喻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誠心誠意地求得對方的諒解。
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因國力較弱而經常受到秦國的欺侮。某次趙國國君派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意欲用國寶和氏璧交換秦國的幾座城池,可秦王出爾反爾,既不想換去城池又想吞下寶物,藺相如憑著機智和勇敢,當眾責備秦國不講信義,并暗中安全送回了和氏璧,恰到好處地維護了趙國的利益與尊嚴。趙國國君將其封為上卿,位居群臣之首。
另一位老將廉頗為趙國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他自恃戰功赫赫,對僅憑一張嘴便成為群臣之首的藺相如很是不滿,四處揚言道:“如果我在路上遇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一番,看他能把我怎樣!”藺相如聽說后,盡量避免和廉頗直面相對,行路時若看到他的車駕,也會避讓一旁,等廉頗過去了再走。手下人憤憤不平,問藺相如為何如此懼怕廉頗。藺相如反問道:“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更厲害?”手下人說:“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會怕廉將軍嗎?其實,我不是怕他,只是不想和他發生正面沖突,進而造成國家內部分裂而已。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將相一心,秦國沒有可乘之機啊。”藺相如的這番話后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地赤裸上身,背負荊條,來到藺相如家中請罪道歉,將相二人從此齊心協力效忠趙國。
用典
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明·施耐庵《水滸傳》
上一篇:成語《請君入甕》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車水馬龍》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