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勤印蕭穎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
柳永
秋色深沉。楓已老,蕙已殘,花已衰,斷斷續續的砧聲,殘陽一抹如血。此時此刻,登高臨遠,詩人該有什么樣的感觸?——“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所傷為何?所念誰人?詩人并未點破。他只把自己直觀的悲秋的情緒徑自道出,其底蘊與內涵卻留給了讀者去玩味。
詞的上片是宋代詞人慣常采用的結構方式——先寫景。但所繪之景又都是“有我之境”,至于“我”之所以“新愁舊恨相繼”卻只在下片曲曲道出。
詩人先感嘆人隔異地,這種感嘆歸罪于眼前的“萬重煙水”。既而又怨恨雨過天晴,視野極遼闊,但望中所見只有連綿群峰,家鄉遙遙,無從尋覓。他還怨遠客孤獨,沒有知音,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眼下登高的九曲衷腸。他更怨自己縱使用紙用筆寫出離腸萬種,而又無法給對方寄去。清周濟說:“后闋一氣轉注,聯翩而下。”一種無可奈何之情,真是千回百轉,令人回腸蕩氣。
江水載不動的念遠之思,被詩人筆鋒一轉又歸入“望斷翠峰十二。”粗看思人愁緒似與山無關,其實不然。李白曾云:“云山萬重隔,音信千里絕。”焉知這不是詩人此時所感?李商隱說:“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焉知這不是詩人此刻之恨?縱橫的起伏的峰巒,正象征著綿綿不絕的愁思。詩人善用譬喻,于此可見一斑。
詩人在這首詞中迭加運用了大量意象,并且利用人們對這些意象群體的約定俗成的共同心理,使每個意象所表現的意境既有一定的中心內容,范圍邊界又呈現出一定的模糊性,可以使人產生種種環繞核心的聯想。這正是古代朦朧詩的基本特征。
上一篇:不遠也不深
下一篇: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