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二十家小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小品,是散文品種之一。“小品”一詞在中國始于晉代,當時稱佛經譯本中的詳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后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的雜文隨筆文字。明代從嘉靖開始,封建社會進入末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并孕育出一股朦朧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潮流。因此,明后期的散文作家反對前后七子“文必秦漢”的主張,而提出了文學應反映“童心”、“性靈”的理論,指出前后七子擬古主義扼殺創作個性的危害性。他們創作的散文,題材多樣,形式活潑,擺脫了古代散文規矩的束縛,往往格局短小,但追求“幅短而神遙,墨希而旨永”,無論是敘事抒情、說理談天,都信筆直書,流暢雋永,其中有不少“怡人耳目,悅人性情”的詼諧和幽默。這一大批散文一般稱為“晚明小品”。如袁宏道《游吳山記》:“余最怕入城,吳山在城內,以是不得遍觀,僅匆匆一過紫陽宮耳。紫陽宮石,玲瓏窈窕,變態橫出,湖石不足方比,梅花道人一幅活水墨也。奈何辱之郡郭之內,使山林僻懶之人,親近不得?可嘆哉!”又如王思任《簡趙履吾》:“秦淮河故是一長溷堂,夫子廟前,更擠雜,包酒更嗅不得,不若往木末亭,吃高座寺餅,飲惠泉二升,一魚一肉,何等快活也!”
從本世紀20年代起,散文小品日益盛行文壇,1934年后,以刊登小品文為主的刊物競相出現,1934年被稱為“小品文年”。當時林語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人間世》發刊詞),而魯迅則強調它對社會現實的迅速反映和作為“匕首”、“投槍”的社會功能(《小品文的危機》)。他們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1935年上海光明書局出版施蟄存編《晚明二十家小品》;次年上海大江書店出版阿英(錢杏邨)編《晚明小品文庫》,二書均收晚明二十家小品(前者265篇,后者617篇),二書共同選錄的是徐渭、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竟陵派鐘惺和譚元春,以及湯顯祖等11人,但入選篇目有所不同。從大致傾向看,施本“以風趣為標準”,選錄“雋永有味的各家小品文”(施《序》),棄李贄而不選;而阿本突出李贄,較多地選錄了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品。它們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主張。
兩書均有新版本。1984年上海書店影印施本;198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將阿本更名為《晚明二十家小品》,重新排印出版。
上一篇:《晏子春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普通語言學教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