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詩經》 的采集與編定·刪詩說
關于 《詩經》的編定,漢代一些學者認為是經孔子刪定而成的。此說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東漢王充《論衡·正說篇》中也說:“《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去重復,正而存三百五篇。”《漢書·藝文志》也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此說影響頗大,后世學者,如唐代陸德明、宋代歐陽修、王應麟、馬端臨、邵雍、清代顧炎武等皆據以發揮解說,至今還有人力證其說。贊成孔子刪詩說者的主要論據是:
1. 《史記》、《漢書》是可信的權威史書,且去周未遠,所記諸事不容懷疑。
2. 當時的詩絕非僅僅三百五篇,《書》《傳》所載許多逸詩即不見于今本《詩經》。故歐陽修說:“以《詩譜》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又說: “刪詩云者,非止全篇刪去,或篇刪其章,或章刪其句,或句刪其字。”(《詩本義》)
3.當時諸侯國有千余,絕非僅僅十三諸侯國及兩地區才有詩; 歷代皆會有詩,絕非 《詩》之所載“六王”才有詩。故邵雍說: “諸侯千有余國,《風》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擊壤集》)
4.《論語·子罕》載孔子語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此語即指孔子刪詩事。
此說存在許多難以解釋的地方,逐漸引起后來學者的懷疑。首先提出懷疑的是唐代的孔穎達,他說:“如《史記》之言,則孔子之前詩篇多矣。案: 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詩經正義·詩譜序疏》)之后宋代的朱熹、葉適,清代的崔述、朱彝尊、方玉潤,近代的魏源、梁啟超以及當代的絕大多數學者都對孔子刪詩說提出了質疑。比較有力的論據有:
1.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樂,魯國樂工為他演奏的十五《國風》的名稱與編排順序與今傳本子基本相同,說明當時被稱為周樂的《詩經》已基本編集成冊,并已流傳到魯國,但孔子那年才八歲。
2. 《史記》說孔子刪詩是在自衛返魯之后,但據《論語》所載,孔子本人在此之前便不止一次地提到 “詩三百”。
3. 各諸侯國君臣宴饗或使者相會常常“賦詩言志”,所賦之詩絕大多數都出于今本《詩經》。“賦詩言志”之風在孔子之前早已流行,若沒有通行的定本,詩何以能夠成為表情達意的“恒言”;賓主雙方又何以會信手拈來,運用嫻熟得當;又何以在斷章取義、牽強附會的賦詩中心領神會呢?私人的刪定絕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當然,說孔子未曾刪詩,指的是孔子未曾將“古者《詩》三千余篇”刪至今本的305篇。我們并不否認孔子對《詩經》的文字、方言、樂譜等方面所做的整理修訂,對《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說孔子未曾刪詩,不是說當時未曾刪過詩,也不是說六百余年間只有305篇詩,被稱為禮樂之邦的魯國絕不會在幾百年間連一首風詩都沒有。那么,究竟是誰刪定的呢?《國語·魯語下》記載說: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之太師。”魯國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演奏“周樂”,《周禮·太師》載,當時以《詩》教國子教瞽矇的是太師。故可以推知,最后的刪選編定者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等樂官。
上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切磋琢磨
下一篇:詩經研究·舞的關系·十三《國風》為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