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四友志》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又名 《孫龐演義》、《七國四友志》。楊景淐(字澹游)撰。三卷不分回,書成于高宗乾隆末年。現(xiàn)存有清嘉慶八年博雅堂刊本,文淵堂刊本,清咸豐十一年 “汲古” 刻本,上海書局石印本則題為 《四大英雄奇?zhèn)鳌贰?/p>
書敘河南府郡城東南嵩山之麓,有幽不可測的鬼谷,其間居住著一位姓王名栩自號鬼谷子的隱者。鬼谷先生才學淵深,兼通數(shù)學、兵學、游學以及出世之學。為此,慕名求學的弟子紛至沓來,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即其中的四位。孫、龐結(jié)為兄弟同學“兵法”,蘇、張義結(jié)金蘭共學 “游說”。龐涓久慕富貴,就學三年即自以為能,辭師赴魏求取利祿。行前立誓于孫臏: 他日同建功業(yè),共獲富貴。設(shè)若有謬,當死萬箭之下。孫臏忠誠寬厚,鬼谷先生因而秘傳其祖孫武兵法十三篇,以此,才高龐涓一籌。龐涓得寵于魏,身兼元帥、軍師之職,兵權(quán)獨擅。子、侄等俱為列將,卻絕口不提昔日與孫臏的盟諾。因墨翟的推薦,魏惠王得知孫臏之才,特詔求賢。龐涓無奈,作書邀孫臏至魏。然心存忌恨,恐孫臏到來奪寵分權(quán)。于是精心策劃了一個陰謀: 偽造孫臏家書,以“有背魏向齊之心”的罪名,用刖足黥面之刑加害于孫臏。孫臏歷盡磨難,逃至齊國,并得信于齊威王。公元前352年,龐涓率魏師伐趙,圍邯鄲,趙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用 “顛倒八門陣”之法,圍魏救趙,大敗龐涓于桂陵; 十一年后,魏軍攻韓,孫臏又以 “入魏減灶” 之計,誘使龐涓死于馬陵道萬箭之下。孫臏功成辭賞,遁跡石閭山,得山精靈藥何首烏,食之兩足復(fù)健,隨鬼谷先生出世云游,莫知所終。
蘇秦、張儀二人于孫臏下山時,亦為榮華所動。辭別鬼谷先生后,蘇秦始以 “連橫”之策進謁秦惠王,遭拒絕。于是回歸故鄉(xiāng)洛陽,發(fā)憤揣摩《太公陰符》之謀,夜倦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踵。一年后,即以合縱抗秦之計游說六國,倡導列國結(jié)連協(xié)力以御強秦。為阻遏秦王移兵攻趙保證合縱之成功,蘇秦密派心腹暗中資助貧困落寞的張儀,使其入秦執(zhí)掌政柄。對蘇秦的玉成,張儀以 “當季子 (蘇秦字) 之身,不敢言伐趙二字”作為報答。經(jīng)過這一番 “陳倉暗渡”的謀劃,蘇秦終于以縱約長的身份,兼佩六國相印,于公元前333年,主持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之君會盟洹水。蘇秦計成顯赫一時,然終因六國心力不齊,縱約迅速解體。他本人也因為燕王行反間于齊而被刺身亡。蘇秦死后,張儀以連橫之術(shù)說六國事秦。秦王封以五邑,號武信君。終以三寸不爛之舌,博得了榮華富貴。最后病卒于魏國。
作者在 “凡例” 中曾談到他編著此書的宗旨和方法: “坊刻有 《孫龐演義》一書,甚屬唐突誕妄,非惟不揣情理,兼文勢鄙陋層出。”“今此書悉照列國評選,稍加增刪,去其謬妄穿鑿,獨存樸茂,自然合理。”因此,這部小說,基本上是乾隆十七年蔡元放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有關(guān)歷史故事的輯選,并保存了原著力求在注重史實基礎(chǔ)止,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虛構(gòu)、細節(jié)描繪和心理揭示的特點。這樣,本書不僅一掃坊刻的虛妄無稽還歷史人物以原有面貌,而且結(jié)構(gòu)謹嚴、情節(jié)險曲、形象生動豐滿。
小說以東周列國間錯綜復(fù)雜的斗爭為背景,突出地刻畫了在列國紛爭中起重要作用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四個具有迥然不同性格的歷史人物,暗示出他們各自賢奸忠佞的心術(shù),和榮衰興敗的命運。四個人物分成兩組,在歷史事件的演進中,通過有關(guān)雙方言行的比照以顯現(xiàn)其各自的個性。不僅同一組人物善惡相對、高下相襯,并且前后兩組之間也是強弱有別反差分明。龐涓的驕妒兇殘、忌刻猾詐與孫臏的忠直寬厚、聰敏穎悟比照鮮明; 而同為猾詐,龐涓與另一組的蘇秦、張儀則又有著顯著的差別。龐涓狡詐,針對的是自己的結(jié)義弟兄同窗好友。為了把持住個人的權(quán)勢,他把人性中最可貴的信義品德視作糞土,用極其陰險的兩面手法殘害了孫臏。顯然,龐涓的猾詐是以險毒、忌刻和兇殘為其核心的。
蘇秦也是個心術(shù)不正的詭詐之人。“連橫”說秦失敗,就轉(zhuǎn)以“合縱”游說六國,即此一節(jié)也足以透示其靈魂的骯臟。但蘇秦的詭詐與龐涓卻大不相同。為推行合縱之謀,他也確實不擇手段用盡心計,但“謀略”的本身卻是高超才智的結(jié)晶,是符合六國利益的一條上上妙策。為羞激張儀,他也動足了腦子,但其謀慮之巧妙周密,即如張儀之狡竟也任為掇拾播弄、懵然不知,而不得不嘆服: “嗟乎,吾在季子術(shù)中,而吾不覺,吾不及季子遠矣!”手段雖然詭詐,目的也很自私,但實際效果卻是吸引張儀于窮困之際,體現(xiàn)了同窗互助的情義。因此,蘇、張的關(guān)系較之孫、龐是屬于又一種類型——互助型,他們在協(xié)力互推下,成就了彼此的聲名。龐涓本來也完全可以走這一條成功之路的,但忌刻驕狂的特性,決定了他必然是以殘人開始,以害己告終。
張儀的才學不亞于蘇秦,而心術(shù)之奸猾不端,則勝于蘇秦。他無事不出于欺詐。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誑楚懷王,將其玩弄于指掌之上; 能輕身率入列國,往來掉弄是非,以浮言虛語誘迫六國俯首聽命于秦。因此,張儀的欺詐是與他過人的膽識和才智凝結(jié)在一起的。在盛怒的楚王欲生食其肉的情勢下,他敢于挺身前往,最終又安然脫身勝利返秦,是因為他對楚王的昏愚和楚國宮內(nèi)復(fù)雜的利害爭斗了如指掌; 在六國結(jié)連謀為合縱抗秦的高潮時期,他能以如簧之舌說動六國事秦,是由于他參透了六國唯利自視、稍有眼前好處便置山盟海誓于不顧的短視特性。然而,隨著政治上的得意,他的“反復(fù)小人”的嘴臉,也愈益遭到世人的憎棄。可悲的是,競?cè)贿B他為之忠心效力的秦國君臣也一樣地厭惡于他。然而,即便如此,他也還是憑借智謀,脫離秦國,安然壽終于其母國——魏國。無怪乎,本書作者要說他是個“大狡獪”的人物了: “張儀之詐,非惟異國憎恨,即秦武王亦惡之。然雖湣王、武王等恨其欺詐,欲得而殺之甚易,而彼竟以欺詐脫免,此所以大狡獪也乎!” (澹游子評)
此外,小說在情節(jié)鋪敘中也較為注意人物的心理揭示和形態(tài)描繪。孫臏至魏,魏惠王欲試其能,命龐涓與之演練陣法。“龐涓布的陣法,孫臏一見即便分說此為某陣,用某法破之。孫臏排成一陣,龐涓茫然不識,私問于孫臏。臏答道: ‘此即顛倒八門陣也。’ 涓又問道: ‘有變乎?’臏答道: ‘攻之則變?yōu)殚L蛇陣矣。’ 龐涓探了孫臏說話,先報惠王道: ‘孫子所布乃顛倒八門之陣,可變長蛇陣也。’ 已而惠王問于孫臏,所對相同。惠王以龐涓之才弱于孫臏,心中愈喜。只有龐涓回府,思想孫子之才大勝于吾,若不除之,異日必為他欺。”(卷一)對這一段文字中所敘寫的人物心態(tài),澹游子的評述十分精彩:“孫龐二人奉令布陣,一閑一忙,文情如畫。臏堪然若守山門之彌勒,涓流蕩似處馬廄之狝猴,私下探取陣法,疾忙走報惠王,遮掩一時,后人可恨。”
小說的語言,文白相夾,很是通俗。某些人物對話則極為典型。如: 張儀游楚,受盜玉之誣,遭楚昭陽鞭笞垂死,其妻以 “今日受辱,皆由讀書游說所致”相勸戒,誰知張儀卻“張口向妻,使視之。問道: ‘吾舌尚在乎?’ 妻笑道:‘尚在。’張儀道: ‘舌在是本錢,不愁終困也。’”后來當?shù)弥K秦身亡的消息時,他竟又情不自禁地“大喜道: ‘今日乃我吐舌之時矣!’”真是話脫脫的一個靠唇舌起家的辯士的聲口。
這部小說,雖是 “列國志傳”的輯選,但首尾完整,結(jié)構(gòu)嚴謹,情節(jié)險曲生動。“以鬼谷先生起,以鬼谷先生終。中述孫、龐、蘇、張四人,自始至終一生事業(yè)。往來列國,如層波疊浪,反覆頃側(cè),忽爾高山,忽爾平壤,直至鐘鳴漏盡,而后已焉”。(澹游子評)
本書四位主人公命運的不同,取決于各自所處環(huán)境、品德、修養(yǎng)等的差異,而作者卻一概歸之于天命。如龐涓出山時,鬼谷先生命其采花占卜。龐涓棄而復(fù)取馬兒鈴花。鬼谷先生預(yù)言說:“此馬兒鈴花也,一開十二朵,為汝榮盛之年數(shù)。”“但你不合見欺,他日必以欺人之事還被人欺,不可不戒。我有八字汝當牢記在心:遇羊而榮,遇馬而瘁。”后龐涓進見魏王,正值“庖人進蒸羊于惠王之前”,果然“遇羊而榮”。十二年后龐涓又恰恰死于馬陵道萬箭之下,“凡此類者,皆屬天也。”類似的宿命敘寫,也體現(xiàn)在對其他人物一生事業(yè)前途的預(yù)斷上:鬼谷子改孫“賓”為孫“臏”,是“明知后日有刖足之事”; 為蘇、張占課卜斷,則早知“秦先吉后兇,儀先兇后吉。秦說先行,儀當晚達。”如此等等,顯然又與作者 “去其謬妄穿鑿”的宗旨相違背,而成了本書中令人遺憾的瑕疵瘢點。
上一篇:《駐春園小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鴛鴦媒》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