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
【釋義】
事情沒有做完便廢止了。指做事情有頭無尾,不能善始善終。
【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典故】
東漢時期,河南郡有個人名為樂羊子,他有一個比較賢惠的妻子。
樂羊子去遠方拜師求學。一年之后,樂羊子回來。妻子問他回家的原因,樂羊子說:“離家一年,想家,并沒有其他的理由。”妻子聽了之后,隨手拿起身邊的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織布機上的絹帛來自于蠶繭,織成于機杼(zhù)。積累了一根根的絲,才能有一寸長的布;積累了一寸寸的布,才有了一丈乃至一匹布。如果現在我把它剪斷,那么我之前花費的精力也就白白浪費掉,最后也只能是前功盡棄了。”
樂羊子妻接著又說:“讀書和織布一樣,積累學問,每天都有所收獲,才能夠完善自己的品行。如果半途回家,這和剪斷的織布有什么不同呢?”
聽了妻子的話,樂羊子很是羞愧,第二日便又離家學習了。這一去,連續七年都沒有回來。
上一篇:千里送鵝毛典故故事|千里送鵝毛釋義
下一篇:半部論語典故故事|半部論語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