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鬼現形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睡獅著,埜北加評。五十五章,宣統元年 (1910) 四月小說進步社初版。
作者設言,有個“中國有名的睡獅子”,住在“浙江杭州之睡鄉”。某日,他于睡夢中見到一個叫做醒獅的人,便說起徐錫麟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而被挖心并累及紹興秋瑾之事。醒獅聽了,認為此事不可信,徐錫麟和秋瑾未必真死,于是,交給他一本書,即 《革命鬼現形記》。
原來,徐錫麟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而將被行刑的時候,他忽然向空中一跳,便在飛塵蔽天、日月無光之中逃走了。他遇上好友陳伯平,原想再去探看一下恩銘情況,陳伯平告訴他恩銘確實己死,于是便立即去營救另一好友馬子畦。兩人一起奔走于渺渺茫茫、荒涼凄絕的境地里,常常看到斷頭的怨鬼和閃爍的磷火,還遇上一群同胞在互相廝打。徐錫麟于心不忍,前去大聲勸說了一陣,一回頭,居然見到馬子畦迎面而來,并告訴他,恩銘其實并未擊斃。徐錫麟始而大驚,終于大怒,要去再次刺殺,經過陳伯平的勸說,三人便決定回浙江去。途中,他們遇到了吳劍秋。這個吳劍秋原是一個進步青年,而今,卻過著安逸舒適的隱士生活了。究竟為什么這樣?吳劍秋說了官僚的醉生夢死、“立憲”之類的騙人、地主惡紳的橫行而社會缺乏公論,還有四萬萬同胞的落后之類,逼得自己憤世嫉俗,只好超然物外了。徐錫麟等三人予以多方勸說,鼓勵吳劍秋不要灰心,重新振作起來。徐錫麟還鼓琴賦詩,既以此自明志向,更以此勉勵吳劍秋。他們三人離開吳府,而后便到山陰徐錫麟家中。陳伯平趁休息之機閱讀了徐錫麟少年時的許多詩作,如吟詠西子、文姬、楊妃、梁夫人之類,感到英氣動人,甚有血性。不久,徐錫麟祖父自安慶歸來,告知恩銘一案已累及家人,而且連秋瑾女士也已被捕入獄。徐錫麟等三人一聽,正如萬箭穿心。徐錫麟表示,立即要去救援,受到了祖父的支持。他們三人于天色微明之際趕到軒亭口,從劊子手的屠刀下救出了秋瑾,便一起離開了浙江,奔波去上海。正當他們在佛照樓客棧積極準備去西洋的時候,徐錫麟突然心痛起來。秋瑾去找來孛而斯醫生,用愛克司鏡一照,原來徐錫麟缺少一個心臟。當時,又沒有活人的心臟可換,孛而斯醫生便先殺了一只麟,取出心臟,給徐錫麟換上。徐錫麟在養病期間,唐才常因為看到了徐錫麟給吳劍秋的勸勉信,于是便趕來看望,并愿結伴而去西洋。不久,徐錫麟等五人便分成兩批到英國去拜見大革命家克林威爾去了。
睡獅讀這里,這本《革命鬼現形記》便完了。醒獅告訴他: “這個原是書生的設想,是空中樓閣罷了。”于是,猛力推了他一下,睡獅驚醒了,原來全是一場夢。
這部《革命鬼現形記》,作者就以這樣夢幻的形式,描寫革命烈士徐錫麟、陳伯平、馬子畦、秋瑾等犧牲之后,其鬼魂繼續奔走各地,不斷革命的事跡。卷首題為:“滑稽小說”,只是指這種表現手法而言,而其內容則是十分嚴肅的。該書的主角是徐錫麟,是著重描寫的對象。
首先,描寫了徐錫麟臨刑之際的非凡氣概。他英勇刺殺了安徽撫臺恩銘之后,便直認自己是“中國革命黨大首領”,并且慷慨陣詞: “撫臺厚我,系屬一人私恩; 我殺撫臺,乃是排滿公理”,充分抒發了大義滅親、高度愛國的情懷。當滿清官僚對他量刑的時候,有的要先斬首再挖心,有的要先挖心再斬首,總之是要施以殘酷的極刑。對此,他毫無懼色,直至被押赴東轅門去行刑的途中,始終是“言語倔強,形容自若”,相當充分地表現了獻身革命、視死如歸的精神。
其次,描寫了徐錫麟對待革命事業的高尚風格。他于劊子手的屠刀下一躍而起之后,并非只想自己遠逸他處,而是不顧危險,馬上想去檢看一下恩銘,是否真正身死;當好友陳伯平告訴他恩銘確實已死的時候,他又不計個人安危,馬上去營救馬子畦。不久,與馬子畦邂逅相遇,得知恩銘尚未身死的消息,他十分憤怒,便要冒死再去刺殺恩銘,堅決地表示:“即使事不成功,自己被殺,也甘心情愿!”
當他回到浙江,一知秋瑾女士被關押在山陰獄中的時候,他便如萬箭穿心,無法忍受,馬上要去營救。他和陳伯平、馬子畦等于天色微明之際趕到軒亭口,看到被捆著的秋瑾正待行刑,他便不顧一切地直沖過去,背起秋瑾一口氣奔跑了十余里,終于救出秋瑾。這些地方,都充分地表現出他那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精神。
又次,還描寫了徐錫麟對待落后群眾尤其是落后友人的關懷態度。他與陳伯平一起,經過一個“荒涼凄絕,不分東西南北之處”,發現一些群眾正在互相廝打,他立即前去,曉以大義: “外國人欺我虐我、奴隸我、犬馬我; 我們同胞之間,為何還要互相廝打?”立即,還以合群的螞蟻為喻:有一只螞蟻被踩死了,別的螞蟻就把尸體抬回去,好好安葬起來,難道人還不如螞蟻?這里,可以看出他那關懷群眾并善于啟發群眾的特點。更突出的,還是他對吳劍秋的教導。這個吳劍秋,曾與他一起留學法國,原是一個“滿腔熱血”、“熱心時事的人”,如今,卻是“超然物外”,過起安閑逸樂的隱士生活了。徐錫麟等不由不關心: 吳劍秋為什么變得這樣?吳劍秋訴說了二種原因: 一是政府里掌權的官員,一個個如同睡在積薪上,推也推不醒,對他們已經想不出什么救治的辦法;二是,上頭講的什么“立憲”,還要加上“預備”二字,完全是騙人。這些話,自然是事實; 可是,徐錫麟等,還是勸他不要灰心,要艱苦地一點一滴地埋頭干下去。他們認為: “我們多了一個人,則他們多睡不著一個人”。然而,吳劍秋還是埋怨群眾不覺悟,他們自己不愛國,卻又非議別人,見了新黨和學生還進行詆毀呢!吳劍秋還講了一個惡紳的事: 他把持公款,敷演公事只為自己兒孫謀福利,別人叫他拿出公款辦學堂、救貧民,卻是半文也不肯,令人更氣憤的是,這樣的惡紳,非但得不到懲處,反而步步高升,而與之斗爭的吳劍秋自己呢,非但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到非議,指他是去過西洋來賣野人頭; 是垂涎公款未必會辦事。這樣,“逼”使他不得不冷下來了。徐錫麟滿懷感慨,于酒席間一邊彈琴,一邊作歌: “國仇未報生何補,方今富貴安足取”。琴聲伴著歌聲,蒼涼悲壯之極。這既是徐錫麟對自己的誓言,也是對吳劍秋的勉勵! 一直到徐錫麟出國前夕,仍是念念不忘這個從革命隊伍中落后下去的友人,還準備再去探訪一次。作為一個革命黨人,對落后的群眾,尤其是落后的友人能如此諄諄善誘,胸懷開闊,確實也是難能可貴的。
最后,還描寫徐錫麟遠渡重洋,去追求革命真理。他這一理想早在營救秋瑾之前就向祖父透露過了。后因心痛病發作,做了換心手術,不得不休養一段時間,而后才付之行動。他這次出洋是去拜訪英國的克倫威爾,因為,這個克倫威爾是英國大資產階級革命家,獨立派的首領,曾先后統率“鐵騎軍”和“新模范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處死了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了共和國,并且對外使用強力,打敗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家中,恩格斯曾稱他“兼羅伯斯庇爾和拿破侖于一身。”這無疑是徐錫麟等所崇拜的偶象。他們要去拜仿克倫威爾,無非是表示: 盡管中國革命尚未成功,但是要學習英國,爭取成功! 從中,也正表現了徐錫麟等堅強不屈、不斷革命的意志。
這部小說,結構單純,以徐錫麟的活動為主線,貫穿始終,字里行間,經常流露一種革命激情,頗能振奮人心。但有些插科打渾,似屬可有可無。
上一篇:《雪月梅》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韓擒虎話本》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