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山堂話本》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本名 《六十家小說》,分《雨窗》、《長燈》、《隨航》、《欹枕》、《解閑》、《醒夢》 六集,每集分上下兩卷,每卷各收話本五篇,合計六十篇,故名 《六十家小說》。編印者為明嘉靖間洪楩。日本內閣文庫藏殘本三冊十五篇,無集名,不著序目及刊刻年月、姓氏。1929年,馬廉得見日本友人所示照片,由北京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影印出版,因原書板心有 “清平山堂” 四字,內容多系話本小說,馬廉題書名日 《清平山堂話本》。1933年,馬廉在寧波發現清平山堂所刻印話本十二篇,已無書名,書根有題字“雨窗集上”、“雨窗集下”、“欹枕集下”,即影印出版,題名 《雨窗——欹枕集》。嗣后,阿英又發現清平山堂所印話本殘文二篇。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合馬廉《清平山堂話本》、《雨窗——欹枕集》影印出版,仍題《清平山堂話本》。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譚正璧校注本。
今本《清平山堂話本》共存小說話本二十七篇,附殘文二篇。《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敘北宋才子詞人柳永戲弄歌妓周月仙事。《簡貼和尚》敘墦臺寺洪和尚騙皇甫松妻事敗被殺事。《西湖三塔記》敘南宋時烏雞妖、獺妖、蛇妖害人,被真人壓于西湖三塔下之事。《合同文字記》敘北宋農民兒子劉安住孝義雙全,朝廷加贈陳留縣尹事。《風月瑞仙亭》敘西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自結合及相如獻賦為官事。《藍橋記》敘裴航與仙女成親自己也上升仙界事。《快嘴李翠蓮》敘北宋東京平民女李翠蓮只因 “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說成篇、道成溜”被婆家娘家不容忿而出家之事。《洛陽三怪記》敘炙干雞、赤斑蛇、白貓精為怪害人被降伏之事。《風月相思》敘明洪武時,馮琛與瓊英戀愛婚姻事。《張子房慕道記》敘張良見齊王韓信、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苦死因而入山修道事。《陰騭積善》敘唐德宗時林善甫積陰德遭好報位至三公事。《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敘宋徽宗時陳辛赴廣東某巡檢任,行至梅嶺失妻,三年后復得事。《五戒禪師私紅蓮記》敘五戒禪師犯色戒后坐化,轉世為蘇子瞻,盡老而終,得為大羅天仙。《刎頸鴛鴦會》敘蔣淑珍與鄰里私通被丈夫殺死之事。《楊溫攔路虎傳》敘楊令公之孫楊溫與妻冷氏失散,與幾起江湖好漢打交道,后與妻重聚事。《燈花轎蓮女成佛記》敘做花為生的張元善夫妻及其女成佛之事。《曹伯明錯勘贓記》敘曹伯明娶妓為妾,被妾苦害入獄,后得雪冤之事。《錯認尸》敘錢塘商人喬彥吉久留汴梁,歸家見妻、妾、女俱押死獄中,投西湖身死。《董永遇仙傳》敘東漢孝子董永遇天庭織女事。《戒指兒記》敘北宋宰相陳太常之女與商人子弟阮華的戀愛婚姻故事。《羊角哀死戰荊軻》敘羊角哀與左伯桃的生死交情。《死生交范張雞黍》敘東漢張伯元與范式的生死交情。《老馮唐直諫漢文帝》敘八十多歲的馮唐直言批評漢文帝,為受冤枉的魏尚嗚不平的故事。《漢李廣世號飛將軍》,故事皆隱括《史記·李將軍列傳》。《夔關姚卞吊諸葛》敘秀才姚卞與諸葛亮靈魂相會,得其庇佑而成狀元事。《霅川蕭琛貶霸王》敘南朝吳興郡楚霸王廟神靈顯圣索求祭祀,太守蕭琛怒責之而止之事。《李元吳江救朱蛇》敘李元救龍子而得高中為官之事。
話本,就其本意來說,是指說話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宋元時代,市民伎藝繁多,其中之一叫“說話”,即講說故事,猶如今天的說書。到了明代,有人把其中的小說話本加以整理印刷,賣與識字者觀賞,就取名叫 “小說”。所謂“六十家小說”就是六十種小說話本 (即今日文體論所說的短篇小說)。話本小說既是由說話伎藝發展而來,那未,它必然保留著說話伎藝的某些特點,故事性強就是其重要藝術特點之一。《清平山堂話本》二十七篇小說,大多是據流傳的宋元說話藝人的底本刊印,它們都有很強的故事性。首先,故事必須有頭有尾。所謂頭,指家庭出身,何方人氏。所謂尾,指主人公的終身結局,甚至還說到子孫。如《楊溫攔路虎傳》,它的重點是敘述楊溫遭遇幾起江湖好漢,而小說卻從楊溫的家庭出身說起: “話說楊令公之孫,重立之子,名溫,排行第三,喚做楊三官人。”接著又寫他“娶左班殿值太尉冷鎮之女為妻”,“不覺已過了三年五載”。然后才入敘主題,即主要故事:遭遇幾起江湖好漢。要敘其遭遇幾起江湖好漢,又從事情的緣由說起: “一日出街閑游”,在卦肆卜一兇卦,主有災殃,須出百里之外避避。這才引出楊溫偕妻“去東岳還個香愿,祈禳此災”,以至遇見幾起江湖好漢,失掉妻子,又找回妻子。故事的末尾又歸結到作為一代名將楊令公之后代應有的終身結果:“楊溫和那妻子歸京,上邊庭立一件大大功勞,直做到安遠軍節度使,檢校少保。可謂是: 能將智勇安邊境,自此揚名滿世間。”又如 《合同文字記》主要寫安住孝義雙全,故事卻從老遠說起: “話說宋仁宗朝慶歷年間,去這東京汴梁城三十里,有個村,喚做老兒村。村里有個農莊人家,弟兄二人,姓劉,哥哥名劉添祥,年四十歲,妻已故,兄弟名劉添瑞,年三十五歲,妻田氏,年三十歲,生得一個孩兒,名叫安住,年三歲。弟兄專靠耕田種地度日。”結尾卻寫到: “ (劉安住) 夫妻二人拜辭兩家父母,就起程直到高平縣,拜謝張學究,已畢,遂往陳留縣,赴任為官。夫妻偕老,百年而終。”這種故事的有頭有尾——從安定經由小變故再回復到安定,給人一種數十百年不變的穩定感,無論甚么事,經意外打破平衡后,必定又會回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而且將永遠如此平衡下去。這種穩定不變的心態,是中國封建制農業社會在 “天不變道亦不變” 思想支配下形成的一種靜止的甚至凝固的社會心態。話本小說的強烈的故事性還表現在富于傳奇色彩,所謂不奇則不傳也。《楊溫攔路虎傳》最富傳奇色彩。楊溫帶著妻子到東岳燒香還愿。在離東岳不遠的仙居市的客店住下,一個武藝高強、智謀深邃的將門之子卻被一伙強人劫去了夫人和一千貫細軟金珠富貴。小說解釋道: “那楊三官人,是三代將門之子,那里怕他強人,只是當下手中無隨身器械。”又由于楊三官人自思 “我是將門之家,卻被強人劫了,我如今卻有何面目歸去”,因此流落街頭,在茶坊巧遇當地財主楊員外,在茶博士慫恿下,向員外討得三貫錢。偶見一伙人簇擁著一個十分高大漢子騎著高頭大馬過去。楊員外告知楊溫,那是李貴,上東岳十年,打盡天下使棒的,一連三年無對,今年又是沒對,那利物,有一千貫錢,都屬他。楊員外要楊溫去東岳做些雜手藝以便賺二三十貫錢,楊溫卻提出要上東岳與李貴比棒。員外要楊溫先與自己比一比,楊溫不好打敗員外。正遲疑間,馬都頭來了,聽說楊溫要上東岳與李貴比棒,先夸贊李貴如何了得,后要楊溫與自己比試一番,楊溫一棒打倒馬都頭,馬都頭向眾社里人推薦楊溫去東岳與李貴比棒。次日楊溫上東岳,見李貴狂妄自大,乃自稱西京楊承局來看使棒,楊溫一棒打倒李貴,得了利物卻遇李貴徒弟來邀打。楊溫同楊員外結為兄弟,免了一場糾紛。適逢員外父親差人接員外回家,楊溫經多次請求得隨員外去見太公。那知太公是個怪人,險些把楊溫當著壞人綁了。楊溫在客房聽得某山寨大王來請太公員外去北侃舊莊飲宴,說是奪得一個婦女,把來做押寨夫人。楊溫喜道:“我渾家卻在這北侃舊莊強人處。這大伯也不是平人。”次日楊溫被員外打發先走。楊溫卻于莊外草叢中藏身,見大伯員外騎馬過去,乃尾隨其后,尋到北侃舊莊。大伯員外進莊,楊溫伏于草叢思量奪回夫人。恰走出草叢,被二三十個小婁羅縛了,解去一個莊所。莊中大王陳千卻是楊溫父親帳下一名小卒。陳千帶一百人隨楊溫來北侃舊莊奪取夫人。楊溫奪得夫人奔走,卻被山寨大王楊達追趕不舍。奔走之間,巧遇馬都頭帶縣司弓手出巡到此。一同迎敵楊達。楊溫一棒打倒楊達。主要故事結束于此,后面是五十字的結尾。幾千字的短篇,卻敘述了如此曲折多變的故事。強烈的故事性之所以形成話本小說的藝術特點,是因為說話伎藝是講述故事給聽眾聽,要讓聽眾聽得起勁,不致中途退場,重要的是人物故事的開展與收束。因為人物的命運才是聽眾關心的。人物的命運只有靠故事來展現才給人以具體、可感的形象,才能有藝術魅力,對聽眾有吸引力。另外,說話伎藝特別加強故事性,還同聽眾的文化素養有關。說話伎藝的欣嘗者,一般都是城市下層民眾,識字少,甚至不識字,通過故事來讓他們感受事物,了解事物,是符合他們的接受可能性的。
宋元時代的說話伎藝,就其講說故事這一點來說,同今天的說書相近,但今天的說書就只是“說”,而宋元說話伎藝是有說有唱,表現在書面文字上就是韻文散文相間組成,散文是講說部分,韻文是吟唱部分。《清平山堂話本》二十七篇,絕大多數章是韻文散文相間而成 (有的明代作品不是韻文散文相間而成)。如 《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除 “入話” 一首七言八句,結尾兩首七言四句外,散文敘說中穿插的詩、詞、曲、駢語,就是十首之多,字數約占散文部分的五分之二。這里舉兩段以見其體例:
這柳七官人在三個行首家中閑玩無事,一日,做一篇歌頭曲尾。歌云:
十里荷花九里紅,中間一朵白松松,白蓮則好結藕吃,紅蓮則好結蓮蓬。
結蓮蓬,結蓮蓬,蓮蓬好吃藕玲瓏。開花須結子,也是一場空。一時乘酒興,空肚里吃三鐘。翻身落水尋不見,則聽得采蓮船上鼓打撲冬冬。
柳七官人一日攜仆到金陵城外玩江樓上,獨自個玩賞,吃得大醉,命仆取筆,作一只詞,調寄虞美人,乃寫于樓中白粉壁上。其詞曰: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為南唐李后主所作,說話人順手拿來算作柳永之作。)
以上兩段詩詞是作為故事人物的獨白出現的。還有一種是說話人的口氣,或對環境作描寫,或對人物外貌、心理作刻畫。如《簡帖和尚》 中有一段:
去棗槊巷口,一個小小底茶坊。開茶坊人喚做王二。當時茶市方罷,相是日中,只見一個官人入來。那官人生得:
濃眉毛,大眼睛,蹶鼻子,略綽口。頭上裹一頂高裝大桶子頭巾,著一領大寬袖斜襟褶子,下面襯貼衣裳,甜鞋凈襪。
這一段駢語是對洪和尚的外貌描寫。又如《西湖三塔記》中一段:
宣贊將息得好,迅速光陰,又是一年,將遇清明節至。怎見得:
家家禁火花含火,處處藏煙柳吐煙。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
這四句七言是對清明季節花明柳暗景象及游人賞春的描寫。又如《風月瑞仙亭》中一段:
相如與文君同下瑞仙亭,出后園而走。卻似:
鰲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這兩句七言是對司馬相如、卓文君離卓家出走時的心理刻畫。韻語最見光彩的是《快嘴李翠蓮記》和 《張子房慕道記》,都通過對白的韻語表現故事主人公的思想、觀點、性格、才能。如 《快嘴李翠蓮記》中有這樣一段:
員外與媽媽聽翠蓮說罷,大怒曰:“因為你口快如刀,怕到人家多言多語,失了禮節,公婆人人不歡喜,被人笑恥,在此不樂。叫你出來,吩咐你少則聲,顛倒說出一篇來,這個苦恁的好!” 翠蓮道:
爺開懷,娘放意。哥寬心,嫂莫慮。女兒不是夸伶俐,從小生得有志氣。紡得紗,績得苧,能裁能補能繡刺。做得粗,整得細,三茶六飯一時備,推得磨,搗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到晚來,能仔細,大門關了小門閉。刷凈鍋兒掩櫥柜,前后收拾自用意。鋪了床,伸了被,點上燈,請婆睡,叫聲安置進房內。如此伏侍二公婆,他家有甚不歡喜! 爹娘且請放心寬,舍此之外直個屁。
這段現在稱為快板詞的韻語,表現了李翠蓮對爹娘公婆的恭敬孝順之心,反映出了她的多才多藝,也顯示了她的文學才華。可是這樣一個 “姿容出眾,女紅針指,書史百家,無所不通”的青年女子,只因為“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說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凡事有自己的見解,竟為公婆不容,為丈夫休棄回家,回家又為父母哥嫂不容,只得“剃了頭發做師姑”。如上所引快板詞一樣的韻語,在全篇小說中總共有三十段,韻語的字數大大超過散文的字數,從結構上說,散文只是對韻語起串連作用,從人物形象塑造說,韻語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李翠蓮的思想、觀點、性格、態度、心理、意志、才能等等都從韻語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可以說《快嘴李翠蓮記》是宋元話本小說的精萃之一。《張子房慕道記》,并非寫神仙道化之事,而是突出張子房慕道的緣由,以此來批判封建專制皇帝為穩固個人獨裁統治而濫殺功臣。這篇小說出現在明代前期是極富于現實斗爭意義的。由農民起義領袖轉化而成的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登上封建帝王寶座之后,總疑心老朋友老部下要奪自己的皇位,一再大興黨獄,濫殺曾經同自己一道戰斗多年的大功臣。這同由農民起義領袖而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絕相仿佛。《張子房慕道記》起著借古諷今的作用,對明太祖大殺功臣進行有力的鞭打。小說中有這樣一段對白:
高祖問曰: “卿因何要入山慕道?”
張良答曰: “臣見三王苦死,不能全終。”
高祖曰:“那三王?”
張良曰: “是齊王韓信、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原來這三王,忠烈直臣,安邦定國。臣想昔日楚王爭戰之時,身不離甲,馬不離鞍,懸弓插箭,掛劍懸鞭,晝夜不眠,日夜辛苦。這般猛將尚一命歸陰,何況微臣! 豈不怕死!”
張良還有一詩當面批評漢高祖:“我去歸山脫離災,韓信遭計倒塵埃。因為我王無正道,呂后定計斬英才。”這也可以說是作者對朱元璋的批評。這篇小說突出的藝術特點也是韻文散文相間組成。除入話的七言四句外,有詩詞二十七首,其中高祖吟詩三首,說話人吟詩一首,張良母親吟詩一首,張良吟詩二十二首。張良吟誦的詩都表現了張良的思想、觀點、理想、追求、見解、批評,是小說人物性格的全面展現。舉兩首如下:
慕道逍遙,修行快樂。粗衣淡飯隨時著,草履麻鞋無拘束。不貪富貴榮華,自在閑中快樂。手內提著荊籃,便入深山采藥。去下玉帶紫袍,訪友攜琴享樂。
表現了丟棄榮華富貴、避世隱居的自由任意的生活樂趣。
游遍江湖數百州,人心不似水長流。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莫待是非來灌耳,從前恩愛反為仇。不是微臣歸山早,服侍君王不到頭。
對于圣心難測的、伴君如伴虎的險惡政治沙場,提醒人們千萬小心,官高爵顯,尤需及早抽身,莫要如韓信等人一樣,被人恩將仇報。
話本小說的又一藝術特點,是篇首有入話,篇末有散場詩。《清平山堂話本》二十七篇小說,除三篇因開頭有缺損無從知其有無入話外,其余二十四篇皆有入話 (《夔關姚卞吊諸葛》篇首標有 “入話”二字而無內容,估計乃板印時漏刻)。二十七篇中除四篇因末尾有缺損無從知其有無散場詩外,其余二十三篇,十九篇有散場詩,只四篇沒有。入話,大多是七言四句或七言八句,也有用幾首詩詞的,《簡帖和尚》則是用短故事一則。入話,是說話人的開場白,也是用來安頓已到聽眾,等待將到未到聽眾的手段,以便聚集更多的聽眾,得到更多的報酬。在內容上,入話與正話總是有某種聯系,或內容相似,如《簡帖和尚》又名 《錯下書》,其入話則是 《錯封書》。入話與正話之間,說話人用簡要語句聯系起來,如《簡帖和尚》在說完 《錯封書》故事后,接著便說: “這便喚做 《錯封書》,下來說底便是 《錯下書》。”或由正話主人公的詩作引入正話,如 《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的入話為七言八句詩,接著說:“這首詩是柳耆卿題美人詩。當時是宋神宗朝間……。”就進入正話。而 《西湖三塔記》的入話則是串連九首詩詞來說西湖風光,接著說:“今日說一個后生,只因清明,都來西湖上閑玩,惹出一場事來。”入話與正話之間的聯系是千姿百態的。入話都是富于文學趣味的。散場詩也大多是五七言詩四句或八句。也有用一首詞的,如《簡帖和尚》的散場詩為 《南鄉子》詞一首,《快嘴李翠蓮記》的散場詩為 《西江月》詞一首。《張子房慕道記》的散場詩是用張良吟唱的一首勸世歌替代。散場詩是正話結束之后的附加部分,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由說話人總括全篇大旨,對聽眾進行勸戒,如 《曹伯明錯勘贓記》,正話的結尾為: “曹伯明拜謝蒲左丞神明報應。曹伯明回家,父子依舊開客店,過了一世。”接著為散場詩:“正是: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絕大多數散場詩都明顯地表現出說話伎藝的教化目的,這是傳統的儒家教化文學觀在市民文藝中的反映。晚明著名的通俗小說家馮夢龍,把他搜集整理編輯刊印的 《古今小說》取名為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更是教化文學觀的反映。
從現代短篇小說藝術要求來看,《清平山堂話本》小說也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就是短小。雖短小,但對社會生活的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相當深刻生動的。如 《簡帖和尚》,只有五六千字,但對洪和尚的外形特點,詭詐伎倆,皇甫松的粗暴性格,善良本心,小廝僧兒的活潑天真,本分誠實,都生動地刻畫出來了,給聽眾 (讀者) 相當深刻的印象。對洪和尚的外貌描寫,小說只用了“濃眉毛,大眼睛,蹶鼻子,略綽口,頭上裹一頂高樣大桶子頭巾,著一領大寬袖斜襟褶子,下面襯貼衣裳,甜鞋凈襪”,文字不多,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前后共出現五次。這不論對聽眾或讀者,都產生良好的效果。當洪和尚正月初一帶著騙來的妻子從大相國寺回家,自鳴得意地說出如何施展詭計騙得妻子時,其丑惡靈魂就和盤托出了。皇甫松見到僧兒送來的洪和尚給妻子的書信和三件物事,不弄清事情真相緣由,就叫出妻子,一個漏風掌打將去,并將妻子休了,其簡單粗暴的性格就躍然紙上。而一年后的正月初一,仍思量著自己的妻子,又顯示出他的善良本性。小廝僧兒送書被皇甫松捉住,辯解道:“一個官人教我把三件物事與小娘子,不教把來與你。”這個話一連向皇甫松說了四次。這種幼稚的辯解,活現出僧兒的稚氣、活潑、天真無邪。
《清平山堂話本》小說,顯得粗糙,但是質樸,粗糙是其不足之處,質樸卻是它的特色,為文人創作所缺乏的。質樸之美,如山野春花,深山泉水,無人工之巧,卻天生麗質,令人陶醉而不知陶醉之所由。
上一篇:《清夜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熱血痕》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