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制·墓葬
漢族奉行的死者安葬形式。土葬是華夏民族主要的葬法,據現代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已經有意識地把死人埋入土中; 而在新石器時代,則進一步挖掘土坑集體掩埋尸骨。后來,集體合葬的形式逐漸消失,出現了單人葬和一男一女的合葬。先民在實行土葬之初,沒有棺槨,是裸葬,最多用柴薪將死者尸體裹起來,而且 “不封不樹”,即不壘墳堆,不種樹木。直到西周初年,文王和武王的墓地,都沒有明顯的墳丘。到了春秋后期,墳丘式的墓葬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開來,埋葬死者的塋地叫墓,地下的坑洞叫穴,地上的封土叫墳。由于古人認為死者靈魂居住在墓穴中,于是又在墓旁為死者建造 “寢”,以便死者靈魂 “飲食起居”。從此,墳墓就成了死者生前權勢地位以及財富的象征物,同時也是生者權勢地位以及財富的展示。《墨子·節葬》中描述當時王公大人 “厚葬” 風氣: “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 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叫槨,據 《莊子·天下》說: “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隨葬品也因死者的尊卑而不同,其中,最野蠻的 “殺殉”,即殺活人殉葬。《墨子·節葬》: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 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這種野蠻的習俗到西周逐漸被革除 (但并未絕跡),改為陶制或木制的 “俑”,“俑” 是人的模型,即使如此,也遭到儒家的反對,孔子曾疾呼: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但古人始終相信死者的靈魂不死,還要象生前一樣享用榮華富貴,因此厚葬的風氣有增無減。這就為亡命徒開辟了一條生財之道: 盜墓。地面的墳丘越壘越高 (墳丘的高廣尺寸有等級之分),附屬建筑物也越修越豪華。墓旁有寢,墓前有碑。秦以前,碑為木制,漢以后改為石碑,以垂久遠。西漢時,墓前開始樹立華表,到東漢時進一步增加了石人石獸等。南北朝時,墓葬中又出現了石刻的墓志銘。志是散文,記載死者姓名、官爵、年壽、家世、生平、功德等,實際上是死者的小傳; 銘是韻文,是對死者的贊揚、悼念或安慰之詞。志和銘分別刻在兩塊正方形的石碑上,放在棺材前面或埋于地下墓道中,以便地面的標志毀壞后,后世得以稽考。自然,諸如此類的排場只有達官貴人才可能鋪擺得出來,普通人家只有相應減損。
上一篇:經濟學·學說·均貧富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