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游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不題撰人。題“天花才子評點”,約成書于明末清初(清康熙四十五年之前)。今存“本衙藏”版本,首有無名氏序,正文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有圖二十葉。春風文藝出版社據以標點排印出版。另有清光緒甲午 (1894) 東書室石印本。
本書是百回本《西游記》的續書。書敘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成佛后,永離花果山。過了許多年月,花果山又產一石猴,開狀酷似悟空。在通臂猿的啟蒙下,小石猴道心開發,立志踵武悟空,自取姓名為孫履真,潛心修煉,尋師學藝,經過一番周折,最終徹悟,心與悟空相遇,盡得仙機密旨和斤斗云、七十二般變化,并得到如意金箍棒。接著鬧龍宮、地府,又到天宮,闖到瑤池強索御酒、仙桃,與天兵天將爭斗。太白金星請來孫悟空,一番言教,使小圣拜伏。卻說當年唐僧取經回東土,使佛法盛行。到唐憲宗,一味信佛,又不識清凈無為、善世度民之妙理,只講求禍福果報,聚斂施舍。唐三藏和悟空深憾愚僧敗壞佛法,便再上靈山,問明如來。原來當年傳經時未傳真解,致使以訛傳訛,漸漸失真。如來遂令唐僧與悟空前往東土物色取解之人。時韓愈因上表諫迎佛骨,被貶潮州,遇大顛法師。大顛不滿世風和俗僧,誓以清凈規正貪嗔,慨然出山,來到長安,上表憲宗,諫以無為清凈為本。表上,長安盛傳其名。三藏與悟空聞知,遂定大顛為求解之人。悟空使法封了真經,使俗僧不能開經亂講。憲宗得知真相,乃張榜征召前往西天求解之人,大顛揭榜,憲宗賜號“半偈法師”。三藏和悟空來會半偈,授以法器,《定心真言》及緊箍咒。半偈念動真經,招來孫小圣,收為徒弟,取法號為小行者,出長安西行,沿途又收伏豬八戒之子豬守拙,取法號為豬一戒。過流沙河,收沙悟凈之徒小沙彌為徒。離長安不遠,遇缺陷大王,專以缺陷害人。在太白金星幫助下,小行者用金填缺陷,制服魔王。又過解脫山,解脫大王以三十六坑、七十二塹之險欲害半偈,將半偈捉入妖洞,一戒、沙彌難敵情魔,一并被擒。小行者將計就計,進入妖洞,以巨石壓死魔王,驅散眾妖。過五莊觀,鎮元大仙在火云樓放大火,考驗小行者。小行者在悟空指點下,到觀音處借得柳枝甘露,一舉滅火。又來到陰山鬼國,宿剎女行宮。豬一戒到街上化齋,惹出是非,被太子黑孩兒捆到宮內,而鬼國娘娘正是火焰山牛魔王之外室玉面狐貍精,與豬八戒有宿仇,見了一戒,定要父債子還。小行者借觀音之力,破除魔法,救出一戒,擒住黑孩兒。半偈寬宏大量,放還太子,牛魔王感激來謝。又遇文明天王,以一支文筆為法寶,專與佛教作對。他用文筆將半偈師徒壓倒,小行者逃脫,請來魁星,取回文筆,使文明天王現出麒麟真身。過生香村,三麝精設美人局欲采半偈師徒之元陽,被小行者破除。過十惡山,小圣使用反間計,使諸惡自殘,以惡克惡,最后將他們一舉打盡。過上番國,被國王捉拿。先是,太后信佛,齋敬甚勤,招至一古佛,將太后攝去,此古佛與半偈長相相同。小圣辨明原委,即去九尾山,偵得古佛乃一九尾狐所變,便智擒九尾狐,救回太后。過陰陽二氣山,陰大王放寒氣,陽大王放熱氣,阻礙半偈師徒。小行者放倒界碑,溝能二氣,二大王惱怒,捉去半偈和一戒,并解送造化小兒處。小行者尋來,造化小兒與小行者賭賽本事。小行者跳出名利酒色財氣貪嗔癡愛等圈,卻跳不出好勝之圈。經太上老君開導,小行者除去好勝之心,自然跳出,造化小兒即送還半偈。過震村,得知皮囊山三尸妖吃生人度日,小行者師兄弟三人即去打死三尸,為民除害。大剝山不老婆婆有一女媧補天時用過的玉火鉗,天下無敵手,聞知齊天大圣金箍棒厲害,便專等與之廝殺。半偈師徒來到,被不老婆婆攔住,沙彌和一戒皆不敵,小行者出馬,酣戰一場,不老婆婆敗下陣來,卻喜殺得痛快,欲留小行者再行廝殺,于夜間偷走半偈。小行者救回師父,又大勝不老婆婆。不老啊婆婆羞愧難當,自觸巨石而死。又遇蜃妖作怪,吐氣為城,吸食生人。半偈等人被吸入,小圣到龍宮請來龍王,除了蜃氣,內外夾攻,戰死蜃妖,半偈等脫險。過中分寺,大辨才菩薩奉佛祖之命在此考驗僧眾。半偈師徒入掛礙關,其他人無礙,唯一戒用心不純,被掛得衣衫藍縷,頭破血流。又到蓮化村,遇冥報和尚興從東之教,倡導莊嚴富麗,以與西土的清寂淡泊相對抗。一戒前去化齋,被冥報咒倒; 沙彌尋來,復被擒拿。半偈和小行者得笑和尚偈言,解除冥報的毒咒,冥報與之斗法、談禪,皆敗,羞愧而死。過云渡山,歷經地水火風的考驗,心境洞明,道路平坦,并得到笑和尚的接引,見到佛祖。佛祖道:“我既造真經,豈惜真解?只恐中國孽重魔深,日生嫉妒,求去與不求去一般?!比唤K傳真解。半偈師徒得真解后駕祥云徑回東土。時憲宗已死,穆宗即位。半偈啟封開經,登壇講解。這時半空飛來笑和尚,現出原形,原是三藏法師,將半偈師徒一齊攜去西天。隨后,東土一些不肖僧人敗壞佛法,所謂真經真解,漸流漸遠,復失其真。半偈師徒在靈山見世尊眉間射出一道白光,照得天下通明,只見東土沉淪,于是俱歸極樂世界。
百回本 《西游記》 問世后,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來: 一是對《西游記》的各種評點、解說蜂起,闡幽探微,以至有“談禪”、“說法”、“心學”、“理學”各家之說; 二是出現了 《續西游記》、《后西游記》和 《西游補》這樣一些續書。
大凡續書,不外乎是對原作的模仿、發展或者改動,無論怎樣著手,都必然要反映出作者對原作的理解和評價,也就是說,續書作者對原作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制約著續書的創作?!逗笪饔斡洝穼Α段饔斡洝返哪7率秋@而易見的:大到結構、人物,小到細節、道具,都有仿照原作的情形。原作以唐僧取經為全篇骨架,續書則在框架不變的情況下改換了人物。作者借凈壇使者豬八戒的嘴說出自己的構思:“今訪圣僧往西天求解,要我老弟兄三人,各尋個替代,以完成前邊功行。”于是便有了得孫悟空仙源靈派的孫小圣,得豬八戒精血所傳的豬一戒,得沙和尚衣缽傳授的小沙彌。這幾位“替代”不僅容貌酷似他們的先人,而且性格也得真傳。至于唐僧的“替代”,則更顯出作者竭力模仿原作的用心:因為唐僧玄奘歷史上實有其人,取經也是實有其事,作者就找到中唐名僧大僧作比附,身份相當,只是歷史上的大顛壓根兒就沒有西游求解這回事。就故事情節而言,《后西游記》讀來也有似曾相識之感,因為有的情節是原作的改編甚至翻版。如第九回小行者到龍宮索要龍馬,即取法原作中孫悟空到龍宮強索金箍棒;過流沙河,情節處理與原作中過黑水河相似;取經人在生香村的遭遇,使人想起原作的 “四圣試禪心”; 二十七回的 “真假唐半偈”,讀者也很容易看出它和原作的 “真假美猴王”的淵源關系。有時作者則故意點破,和原作形成照應,借此擴大作品的藝術容量。如過羅剎鬼國,牛魔王、鐵扇公主、玉面狐貍精等人物重新登場,而把這一場磨難的起因歸結為玉面狐貍精要報豬八戒的前世之仇; 而第三十一回的六個妖賊,就是當年被孫悟空打死的六個剪徑毛賊還魂。
《后西游記》和原作這種難以割襲的聯系,理所當然地成為評論者批評這部小說的重要視角。清人劉廷璣《在園雜志》說:“近來詞客稗官家,每見前人有書盛行于世,即襲其名,著為后書副之,取其易行,竟成習套?!?《西游記》乃有《后西游記》、《續西游記》?!逗笪饔巍冯m不能比美于前,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若《續西游》,則誠狗尾矣?!鼻駸樔k在《菽園贅談》 中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冥飛 《古今小說評林》則說: “《西游》借三藏取經,寫出許多胡說;《后西游》 乃捏造出大顛求真解解真經,又寫出許多胡說,皆可以噴飯之作也。但《西游》之文,諷刺世人處尚少,《后西游》則處處有諷刺世人之詞句,其寫解脫大王、十惡大王、造化小兒、文明天王、不老婆婆等等,無非罵世而已。于此可見作者之一肚皮不合時宜也。”話雖說得自相矛盾,但總的傾向是肯定《后西游記》,甚至以為它有超過《西游記》 的地方。而陸紹明 《月月小說發刊詞》則是全盤否定的態度:“邱氏著《西游記》,而后人又著《后西游記》,……畫虎類狗,刻鵠成鶩,不足觀也?!濒斞敢舱J為《后西游記》的思想意趣“亦同《西游》,而行文故事并遜?!?(見 《中同小說史略》) 當代學者中則有為 《后西游記》鳴不平的,認為這部小說內容上的某些精華部分,是吳承恩所未及者,因此對魯迅的 “一律抹殺,殊覺不為公允?!?(見春風版后記)
如果僅僅將《后西游記》和《西游記》作簡單的比較,得出以相互對立的觀點是不足為怪的,因為上面提到的優點和缺點在作品中并存。正如我們已經介紹的那樣,《后西游記》模仿《西游記》的情形幾乎隨處可見。無論從什么角度出發,都很難將缺乏創新的模仿說成是某種特色或優點,即使模仿得維妙維肖,也不免“優孟衣冠”之譏。何況,《后西游記》和原作相比,思想深度和藝術功力都明顯不逮。就人物形象而言,《后西游記》的主要人物都以原作人物為模型。其中唐半偈的性格與唐僧有較大差異,他意志堅強,道心穩固,頗不同于唐僧的昏聵懦弱,是塑造得較為成功的,但這樣一來,唐僧形象對佛教的反諷意味在半偈身上就蕩然無存了。孫小行者雖然常有頑皮佻脫的表現, 但沒有繼承老大圣 (孫悟空) 的精神氣質,動輒談禪說法,有時連師父半偈也要洗耳恭聽,和孫悟空貌合神離。從這個形象看,作者對原作的思想實質沒有準確的把握 (或許是把握到了,但不贊同),結果把孫悟空的叛逆精神削弱、磨滅了;《西游記》對孫悟空這個正面形象亦寓諷諭之意,是豐富人物性格內涵的重要手段,孫小行者就缺乏這樣的深度。豬一戒的表現,得乃父真傳,是小說中逗笑的重要因素。但這個人物的性格發展不合邏輯。他在前半部分較正經,越到后來越顯得憨笨愚蠢。無論從小說的主題思想還是情節發展看,這樣的性格轉變是缺乏內在依據的。作者想通過豬一戒這個形象來構成小說的喜劇風格,但顧此失彼,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沙彌的個性不突出,和原作中的沙僧如出一轍,可見作者對這個人物也沒有自己的見解。這些方面還不足以說明 《后西游記》的重要缺陷嗎?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諷世譏時方面的獨到之處。首先,小說的創作命意顯得比《西游記》明朗,也更富有現實針對性?!逗笪饔斡洝返闹行氖录恰扒蠼狻?,而“求解”的緣起是因為真經被“亂講”,佛教真義被歪曲。“求解”實際上是新的意義上的取經。作者巧妙地利用原作西游取經故事的余緒,一方面保持了故事的延續性,便于和原作照應,另一方面則翻出新意。“求解”這一行動本身就是對現實的否定,而要探求的所謂“真義”,僅僅是“目的”,到西天后求得的“真解”其實空洞,因此,小說著重表明的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這一構思頗得《西游記》真諦,半偈師徒是在西行過程中漸漸悟得“心即是佛”,在種種磨難中得到自我完善的,與此同時,貫穿如一地對寺院和僧侶的寄生性質進行揭露和批判。從第五回的無中法師,到十二回的自利和尚,直至三十六回的冥報禪師,都是作者抨擊的對象。作者明確揭示出僧侶們“佛田雖有,何嘗真種? 不過借佛田名色,騙人布施而已”,那些 “高僧”、“法師”往往趨承貴勢,借重王公大臣的信佛崇佛,登壇說法,“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其實以聚斂錢財為目的; 并進一步指出俗僧宣揚“禍福果報”,“使舉世之人希圖來世,妄想他生,不貪即嗔,卻將眼前力田行孝的正道,都看得輕了?!比绻f《西游記》對佛教的態度較為含混的話,這里對佛教的批判則是再清楚不過了。作者還用相當多的筆墨對儒學進行了批判。第二回通臂仙對孫小圣說:“儒教雖是孔仲尼治世的道法,但立論有些迂闊?!鹿诙Y樂,頗有可觀; 只是其人習學詩書,專會咬文嚼字。外號仁義,內實奸貪?!钡诙氐蕉幕氐拿鑼?,可看作對這段話的形象注釋。弦歌村的老學究滿口之乎者也,言之滔滔,其實是個抱殘守缺的迂腐之輩,遇事則百無一能,斯文掃地。而文明天王則是流氓文人,他威脅孫小行者說:“我也不用刀劍殺你,只將文筆書你作 ‘妖僧”,寫你作 ‘外道’,幾個字兒,壓得你萬世也不能翻身?!彼坏墓P壓人,還以財壓人,連半偈也感嘆: “文人之筆,真可畏也!”其他如“文人越有名越假”,“那些人外面雖文,內中其實沒有”等語,顯然是作者借人物之口進行冷嘲熱諷,自有一種不加掩飾的憤世嫉俗之情。
從以上分析看,《后西游記》的作者是一個下層文人,生活失意,郁塞不平之氣發而為小說,和《西游記》聲氣相通,繼承了原作的批判精神,對世俗世相作了不同程度的譏評,激烈之處,和《西游記》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從總體看,這部小說缺乏獨創性。偶而顯露的思想鋒芒難以掩飾其基本思想的平庸,作者的立足點無非是三教合一、扶正卻邪的老生常談; 概念化的創作方法導致了小說藝術上的失敗,盡管其語言是生動流暢的,但尚未形成鮮明的風格,而大量出現的抽象說教,則破壞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應該承認,它雖號為《西游記》的續書,卻難和原作比肩。幾百年來它在讀者中的影響遠不及《西游記》,個中原因不外乎此。
《后西游記》藝術上的致命弱點是概念化的創作方法,其形成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首先,作者為強調自我身心修煉的重要性,讓社會人生中種種景況幻化成“魔”來考驗取經人,以此印證“心正卻魔”的思想,而忽視了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規律。其次,作者對《西游記》的藝術特色沒有準確把握?!段饔斡洝吩谛蜗笏茉焐先〉昧撕芨叩某删汀G也徽f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深受讀者喜愛的形象,即使取經路上的妖魔如黃袍怪、東遲國三大仙、金魚精、老鼠精、蜘蛛精等也為人們所熟知。這些“魔障”能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往往是人、妖、獸三者的有機結合,作者將人的思想、妖的神通和獸的形狀揉合在一起,既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又有鮮明的個性,生動有趣?!逗笪饔斡洝返淖髡咦⒁獾搅诉@一特色,并刻意模仿。但他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時,只是進行簡單的擬人,而沒有作“物化”處理,使這些概念失去了形象依托,更談不上性格化了,結果故事情節沒有成為人物性格的軌跡,而成了概念的演繹和笨拙的說教。如缺陷大王的神通就是“若是富貴人家有穿有吃,正好子子孫孫受用,不是弄絕他的后嗣,就是使你身帶殘疾,安享不得。若是窮苦人家衣食不敷,他偏教你生上許多兒女,不怕你不累死。夫妻相好的,定要將他拆開。弟兄為難的,決不使你分拆。”他的看家本領是“將路上弄得七坑八缺,使一步步跌得頭破血流”,殺手锏是“現一個萬丈的深坑,將你跌下去,登時長平,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而太白金星破除魔法的是一粒金丹,應了豬一戒的話: “如今的世界,有了金銀之氣,那里還有什么缺陷!”其他,如文明天王的法寶是一支筆,魔力無窮,正是為了證明“文筆壓人”; 陰陽二大王的出現是為了闡述“人生天地間,宜一團和氣,豈容你一竅不通,擅作此炎涼之態”的道理; 造化小兒的興風作浪正是所謂的 “造化弄人” ……,舉凡情、欲、善、惡等概念,都作群魔亂舞。每一回所要表達的意旨,幾乎都由回目作一目了然的點題,如“缺陷留連,葛藤掛礙”(十三回)、“文筆壓人,金錢捉將”(二十三回)、“顛倒陰陽,深窮造化” (二十九回) 等。
正因為《后西游記》是《西游記》的續書,我們不得不花一些筆墨將二書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這部小說作出較為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并總結它在創作上的經驗教訓。如果要問這部小說為什么值得一讀的話,答案盡在以上的比較之中了。
上一篇:《后水滸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吳三桂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