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
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
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
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
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
張華寫有五首《情詩》,這是第五首,是表現游子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詩一開始就寫游子在野外觀覽。他的“游目”“逍遙”,顯得似乎很悠閑、自在,但從“獨延佇”的情狀看,又是那么心事重重、有著解不開的愁悶。下面寫他目接之景:“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芬芳的蘭蕙沿著清清的水渠,美麗的花朵覆蓋著碧綠的沙洲,這景色多美啊。從對景物的觀賞引起情致的發動,他隨即產生下面的聯想:“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原來他的心事始終在“佳人”身上,佳人不在這里,叫他怎么也愉快不起來。這里,“取此欲誰與”的“此”是指蘭蕙,說采取蘭蕙送給誰。他怎會產生這種聯想呢?一是大凡離群索居的人面對良辰美景,常常會引起對親人、親愛者的懷想,這可說是人之常情;二是在古代以香花美草相贈,常是親愛者表達情誼的一種極富象征意味的方式,這是面對特定的景物引起的特定的情緒反應。這一種情況在詩歌作品也有大量表現,比如《古詩》:“新樹蘭蕙葩,雜用杜蘅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以上所寫是即事、即景抒發情緒,下面四句則寫內心體驗。“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這是說,巢居的鳥最易感受風寒,住在洞穴中的蟲子也最易預識陰雨。這兩句話當為漢魏時的熟語,《漢書》有云:“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亦不足多,適所習耳。”是比喻生活在某種特定的處境中,人們對某些事物特別敏感。所以下兩句道:“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不曾經歷遠別離的人,怎能知道這思念愛人的滋味呢?這句話說出了他渴念妻子的心情,是含有深切的體驗之言,因而也道出了許多“離人”的共感。晏幾道有一首小詞叫《生查子》,寫道:
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歸夢碧紗窗,說與人人道:真箇別離難,不似相逢好!
也是寫游子思念佳人(“人人”為親愛者的昵稱),積思成夢,夢中對她說:別離真難受啊,哪有在一起好呢!這與“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意思是差不多的。像這樣的句子和上面“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寫情都是十分真切,很能打動人,所以沈德潛說它“油然入人”(《古詩源》)。
鐘嶸《詩品》謂張華作品有“巧用文字,務為妍冶”的傾向,在他的一些樂府詩里表現是較突出的,但一些小詩寫得還頗為清暢,這首《情詩》可謂其集中的上乘之作了。
上一篇:《情詩五首(其三)張華》原文|賞析
下一篇:《擬古九首(其七)陶淵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