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我國第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5個部分,共130篇,52萬多字。本紀是記載各代帝王的;表是按世代年月次序排列歷史大事的;書是分門別類地論述和記載社會經濟、文物制度、天文歷法、山川水利等情況的;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王的;列傳是為各種人物寫的傳記。《史記》開創的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自班固以來,各朝的斷代史基本上都沿襲了《史記》的體例。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字子長,陜西韓城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他的父親司馬談,武帝時任太史令,并為《史記》的撰寫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準備并著手寫作《史記》。后來因“李陵之禍”而被下獄并處以“腐刑”,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遭受了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他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終于寫成了這部偉大著作。《史記》的進步思想最突出的表現有3個方面:一是反天命、反鬼神的樸素的唯物思想。比如在《伯夷列傳》中對天命觀念提出懷疑,在《河渠書》、《封禪書》中揭露神仙方士和統治者在“天命”旗號掩蓋下的種種丑行。二是進步的歷史觀。如在《貨殖列傳》中分析肯定了經濟對社會問題的決定作用,在《陳涉世家》、《田單列傳》等篇中歌頌了人民的力量和各種下層人物的優秀品質。三是勇敢無畏的批判精神和求實態度。比如《項羽本紀》中揭露了劉邦的好酒色、貪財貨,《平準書》揭露了漢武帝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的惡果,《六國年表序》肯定了秦朝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因此《史記》被后人稱為“信史”、“實錄”。《史記》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善通過矛盾沖突集中、尖銳的場面來刻畫人物,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章節,都是眾所周知的突出例證。二是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如《屈原列傳》,通篇充滿一種婉雅凄愴的感情。三是語言神采飛揚,高度寫意傳神。總的語言風格樸拙、深厚,氣勢沉雄,又風格多樣化,往往能隨著各篇內容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史記》問世后,對我國的散文,小說、戲劇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并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1956年,司馬遷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對《史記》的最高評價。《史記》問世之初被稱為《太史公書》,東漢后期才被稱作《史記》。兩千多年來,《史記》各種版本,注釋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揀。其中最流行的注本就是三家注本,這個注本把劉宋時代裴骃作的《史記集解》、唐代司馬貞作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作的《史記正義》合編在一起,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排印的《史記》,就是這種版本。
上一篇:《史林雜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史記會注考證》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