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體例基本承襲《史記》,只是取消“世家”,并入“列傳”;改“書”為“志”擴充了內容。全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100篇,后人析為120卷。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230年間的歷史,是研究西漢歷史的一部重要歷史著作。
《漢書》的作者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人。他從明帝永平元年(59)開始編撰《漢書》,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書稿,余下一部分“示”、“表”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班昭的學生馬續(xù)補寫完成的。
《漢書》歌頌了愛國志士和那些忠正廉潔、敢作敢為、對國家有貢獻的官吏。最著名的就是《蘇武傳》,精心刻畫了這位愛國英雄的形象。《漢書》對西漢王朝后期的黑暗政治揭露得也很深刻,如《外戚傳》記載了宮闈中的許多丑惡行徑,《董賢傳》寫出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黑暗現(xiàn)實,《張禹傳》、《孔光傳》、《陳萬年傳》揭露了一批官僚政客的虛偽狡詐、卑鄙自私。此外,《漢書》中對陰陽災異雖記述較多,但不時流露出某種懷疑,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也是難能可貴的。《漢書》的藝術成就,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史記》,而又有其獨到之處。一是善于在娓娓而談的過程中以簡練準確的筆調勾畫人物,使各式各樣的人物的心理神情躍然紙上。如《蘇軾傳》中李陵勸降一節(jié),《陳萬年傳》中陳萬年教子一節(jié),都是突出的例證。二是語言簡潔規(guī)范,韻味悠遠,宋代詩人蘇舜欽曾有《漢書》下酒的美談,《漢書》還以宏博見長,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如《藝文志》、《刑法志》等篇,豐富翔實,都是研究古代典籍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說:“其十志該富,贊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
《漢書》的注解,始于東漢桓帝時之延篤,現(xiàn)存東漢人之注解,以應劭、服虔二家的最古;而最流行的注本,則是唐代顏師古注,中華書局標點排印的《漢書》,用的就是顏注。清代學者王先謙的《漢書補注》,收集的資料較為豐富,可供學術研究使用。
上一篇:《正字通》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漢宮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