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語《崔思兢》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崔思兢,則天朝?;蚋嫫湓購男中\反,[1]付御史張行岌按之。告者先誘藏宣家妾。而云妾將發(fā)其謀,宣乃殺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無狀。[2]則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則天曰:“崔宣反狀分明,汝寬縱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須實狀。[3]若順旨妄族人,豈法官所守?臣必以為陛下試臣爾?!眲t天厲色曰:“崔宣若實曾殺妾,反狀自然明矣。不獲妾,如何自雪?”行岌懼,逼宣家令訪妾。思兢乃于中橋南北多置錢帛,募匿妾者。數(shù)日略無所聞。而其家每竊議事,則告者輒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謀者,乃佯謂宣妻曰:“須絹三百匹,雇刺客殺告者。”而侵晨伏于臺前。宣家有館客姓舒,[4]婺州人,[5]言行無缺。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須臾,見其人至臺賂閽人,[6]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稱云,崔家顧人刺我,請以聞。臺中驚憂。思兢素重館客,不知疑,密隨之。到天津橋,料其無由至臺。乃罵之曰:“無賴險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謀,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遺汝五百縑,[7]歸鄉(xiāng)足成百年之業(yè)。不然,則亦殺汝必矣!”其人悔謝。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獲其妾。宣乃得免。
【注釋】 [1] 再從(zong)兄:從兄指叔伯兄弟,即同祖父之堂兄;再從兄則又遠(yuǎn)一層,為同一曾祖之堂兄。 [2] 無狀:沒有證據(jù)。[3]實狀:如實審理判案。 [4]館客: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為主人所供養(yǎng)而幫其出謀劃策辦事的人。一是指私家雇的教書先生。此文中似指前者。 [5]婺(wu)州:婺州唐時屬江南東道,在今浙江金華附近。[6] 閽(hun)人:看門的人。 [7] 遺(wei):贈送的意思。
【譯文】 崔思兢生活在武則天時代。有人誣告他的堂兄崔宣圖謀造反。朝廷把這個案件交給御史張行岌去調(diào)查審理。告狀的人事先把崔宣家中的一個妾誘騙到家中并藏起來,卻說那個妾將要揭發(fā)舉報崔宣的陰謀,崔宣就殺了她,并把尸體投入了洛水。張行岌審理此案,絲毫也沒有發(fā)現(xiàn)崔宣謀反的證據(jù)和跡象。武則天大怒,命令重新審理。張行岌還是像上次那樣回奏的。武則天說:“崔宣造反的跡象很明顯,你是在放寬縱容他。我讓來俊臣勘察辦理此案,你不要后悔!”張行岌回答說:“臣推究審查案件趕不上來俊臣。然而陛下委派臣來辦理此案,必須實事求是審辦。如果順承您的旨意而隨意枉興滅族之獄,殺崔氏九族的話,哪里是執(zhí)法官員所應(yīng)遵守的職業(yè)道德呢?我認(rèn)為一定是您在考察我吧?”武則天聲色俱厲地說:“崔宣如果真的殺了那個妾,他謀反的案件就自然清楚了。如果不找到那個妾,他自己憑什么辯別冤屈?”張行岌很害怕,逼著崔宣家讓他們訪查尋找那個妾。于是,崔思兢就在中橋的南北放置了許多銀錢和布帛,招募藏匿妾的人。幾天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墒?,他們家中每次私下里一商量事情,告狀的人就知道。崔思兢猜測家中有參與同謀的人,就假裝對崔宣的妻子說:“需要絹三百,雇傭一個刺客去殺死那個告狀的!”而他自己早早地躲藏在御史臺前窺伺著。崔宣家中有位姓舒的外地人,是江南東道婺州的人,言語品行上沒有什么丑行。為宣家服役辦事,崔宣委以重任,如同自己的子弟那樣對待他。不一會兒,崔思兢看到那個姓舒的來到御史臺門外賄賂看門的,并通過他轉(zhuǎn)告給那位告狀的人。告狀的人于是說,崔家雇人要刺殺我,請允許我把這件事報告上去。御史臺中的人很驚慌擔(dān)憂。崔思兢平素很看重這位姓舒的客人,沒有懷疑到他,就在暗中跟著他。到天津橋的時候,估計他也沒有辦法再到御史臺了,就罵他道:“你這個無賴陰險的野獸。崔家如果被毀掉了,一定把你也牽進(jìn)去,說你是同謀。你靠什么途徑能伸冤?你如果能找出崔家的那個妾,我送給你五百匹縑布。你回歸故鄉(xiāng)足夠成就百年的家業(yè)。不然的話,我們也一定要殺死你!”那個人很懊悔,連連道歉。于是就領(lǐng)著崔思兢到告狀人的家中,搜尋找出了那個妾。崔宣一家才免于此難。
【總案】 這則故事客觀地反映了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政治的恐怖,塑造了幾位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雖短,卻頗能啟人深思。
武則天當(dāng)政時,為打擊政敵,鼓勵人們告密,屢興大獄。著名酷吏周興、來俊臣都出現(xiàn)在此時,政治相當(dāng)恐怖。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張行岌的行為便彌足稱道了。他敢于據(jù)實審案,據(jù)理力爭,不怕得罪武則天,為崔家的伸冤提供了條件,這是難能可貴的。崔思兢能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正確判斷是家中出了內(nèi)奸,并設(shè)計誘之暴露,又用恩威并用之法使其反悔,幫助找回失妾,案件始明,從而表現(xiàn)他的機(jī)智果敢。同時,次要人物如告者之陰毒狡詐,館客之虛偽貪婪,武則天之主觀專橫,也都從各自的言行中表現(xiàn)出來。另外,張行岌回答武則天問話中“陛下委臣,須實狀。若順旨妄族人,豈法官所守”一語側(cè)面批判了酷吏順承旨意,任意屢興冤獄,濫行滅族酷刑的社會弊端,有很強(qiáng)烈的批判現(xiàn)實的意義。
全篇故事風(fēng)格上冷靜客觀,含蓄簡約。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很強(qiáng)。如武則天雖只說兩次話,但人物性格卻很鮮明。前一段話表現(xiàn)這位女政治家大權(quán)在握盛氣凌人的威勢,后段話則表明了她的才智和明察。僅幾句話就把一位至高無上而又睿智明察的女皇形象表現(xiàn)出來。張行岌的語言則柔中有剛,既不敢公開反駁武則天,又要委婉地表述其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位剛正不阿而又善于應(yīng)變的官吏形象。
畢寶魁
上一篇:閱微草堂筆記《山西商人》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本事詩《崔護(hù)》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