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雜詩·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在江南水鄉,地處太湖南面的吳興(今浙江湖州)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苕溪、霅溪、苧溪、吳興塘等四水在這里匯流,這些干流又有無數分支遍布城外農郊。臨水屋舍毗連,人煙稠密,人們利用天然的水利資源和肥沃的土地,發展生產,美化環境,把家鄉變成米糧之倉。此詩即描寫吳興的田園風光。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量詞,“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著更多的支流。通過“交流”、“散作”、“遍(布)”等動詞勾勒,讀者仿佛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風光。被這密如蛛網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抱城斜”是指環城的干流與城墻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一點兒也不呆板。“流水不腐”,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前二句描繪的水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它的宜于農業生產。這兩句就寫到水鄉農作物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說江南好”(韋莊),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實際上還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說種藕而說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掩映,那是何等一幅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嘆宕跌,無限妍媚之感。殊不知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似乎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出絕妙的平衡,實際上又推出一層唱嘆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這首田園之作極有民歌風味,不著半點學問氣力,殊不知學富五車、著作等身的阮元老先生,還有這等天然情致。即使置此詩于《四時田園雜興》之列,也是上乘之作。
上一篇:吳氏草堂·鄭孝胥
下一篇:西湖雜感(選二)·錢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