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辛卯②,余自南都③下第④歸,閉門掃軌⑤,朋舊少過,家無閑室,晝居于內,日抱小女兒以嬉⑥。兒欲睡,或乳于母,即讀《尚書》。兒亦愛弄書,見書輒以指循⑦行⑧,口作聲,若甚解者,故余讀常不廢⑨。時有所見,用著于錄,意到即筆⑩,不得留,昔人⑾所謂兔起鶻落⑿時也。無暇為文章,留之箱筥⒀,以備溫故⒁。章句分析,有古之諸家⒂在,不敢以比擬,號曰“別解”。
余嘗謂觀書若畫工之有畫耳目口鼻大小肥瘠⒃無不似者,而人見之不以為似也,其必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讀書也,不敢謂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震川文集》)
注釋①《尚書別解》——書名,是歸有光讀《尚書》的心得筆記。本文是他為自己這部書寫的序言。②嘉靖辛卯——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是年作者25歲。③南都——南京。明初建都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以南京為陪都。④下第——科舉考試落榜。⑤掃軌——掃除車跡,以示謝絕與外界交往。⑥嬉(xi)——游戲、玩耍。⑦循——順。⑧行(hang)——書頁上的字行。⑨不廢——不被耽誤。⑩意到即筆——有什么感受馬上提筆記下。⑾昔人——從前的人。此指蘇東坡。⑿兔起鶻(hu)落——兔子剛剛跳起來,鶻(一種猛禽)就猛沖下去,本比喻動作的敏捷,后以之比喻作家、書畫家創作時思緒與筆力的敏捷。此喻見于蘇東坡《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矣。”⒀筥(ju)——圓形竹器。⒁溫故——溫習從前所學的知識。⒂古之諸家——在歸有光之前分析《尚書》章句著名的有東漢馬融的《尚書馬注》、唐代孔穎達的《尚書正義》等。⒃瘠——瘦。
賞析這篇小序的特色正在于,作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在記述他《尚書別解》成書過程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在嘉靖十年、自己25歲時一次考試落榜后的生活。我們不僅理解了作者此時的精神情緒,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人生的啟示。
他落第后閉門謝客,也許是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吧!這正是他內心痛苦的表現,不過只用“閉門掃軌”輕輕一筆帶過。而且,他不是閉門思過,閉門頹唐,他“日抱小女兒以嬉”,把自己沉浸在家庭生活的溫馨中,用和孩童的嬉戲來撫平精神上的創傷;當“兒欲睡,或乳于母”時,他則閱讀經典《尚書》,在閱讀中樂以忘憂。這也許正是歸有光這樣一個重視親情、對自己充滿信心的知識分子特有的尋找精神平衡的方式吧!何況“兒亦愛弄書”,小女兒的牙牙學語聲,“若甚解”書意,還不時用小手乖巧地在書上指行畫道,這不僅沒有妨礙他的閱讀,也許還增加了無窮的樂趣。他把對女兒的愛撫、和女兒的游戲與嚴肅的閱讀如此協調的結合起來,平靜而充滿情趣與詼諧。在兩不耽誤的情況下,他還能把那些隨時涌上心頭、稍縱即逝的心得體會及時記錄下來,就成了這部《尚書別解》。而且,他告訴人們,他對于《尚書》的閱讀是認真的。他把歷來繪畫不求耳目口鼻的形似,重視畫出人物精神情緒的神似的正確見解,用來指導自己的閱讀,去努力探求作品的精神實質。應該說,這本在落第后寫下的《尚書別解》,就是他沒有被失敗所壓垮的見證,也是他雖然遭受挫折,仍然十足自信的證明。所以,在這篇小序里,我們沒有感受到他落第后過分強烈的痛苦,因為痛苦的深淵已被親情填平;也沒有感受到失意的悵惘與迷茫,因為失敗的打擊已在閱讀中得到補償。
我們應該感謝歸有光,他為遇到挫折又不甘沉淪的人開了一劑良方:當你失意時,用親情撫慰你的靈魂、彌合你的傷痕吧!用認真的閱讀,讓心靈得到充實、精神得到調節,去鼓起繼續航行的風帆吧!
上一篇:《遺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書石梁鴻《雁宕圖》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