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蔣捷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我們讀了《聽雨》這首小令,第一個感覺便是它明白如話。它沒有典故,也沒有深奧的句子,詞句猶如淅淅瀝瀝的雨聲。全詞僅五十六個字,雖沒有正面反映宋、元易代的巨變,但于落寞愁苦之中寄寓了亡國之音,形象地概括了作者從少年至暮年的經歷和變化。
作品通篇緊緊扣著聽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寫自己不同時期的生活感受。小令的上闋,以“歌樓”、“紅燭”、“羅帳”,展示了一幅青春與歡樂的畫面。特別是句中的“昏”字,既表現了歌樓上輕歌曼舞的場景,也道盡了主人公風流倜儻的精神世界。
作者先用曲筆渲染少年時期無憂無慮與嬉笑玩樂的生活,好像蕩秋千,既蕩得高遠,就會跌得深、猛。接著筆尖一滑,“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情融景而出,悲緣境而生。使排空而來的美好事物,頃刻全倒。勾勒出一幅客舟聽雨的凄涼秋景。“壯年”句,看似信手拈來,隨筆所之,其實是作者對現實生活高度的藝術概括。七個字,不僅容納了蔣捷東奔西走、以船為家的流亡生活,并于“客舟”二字曲折地傳達出南宋滅亡的風云變幻。“江闊”句,既是景物的描寫,也是情感的抒發。秋情漠漠,客愁戚戚。詞人對千品萬匯的秋景,選取了蕭疏衰颯的景物作精細的描寫。“云”后若不著一“低”字,就不足以見江面之廣闊;而秋云天低,濃云密布,又為羈旅漂泊的生涯罩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風雨中失群的孤雁,它那斷續凄切的鳴叫,無不留給讀者低回悲愴、凄楚欲絕的情味。小令的上闋以斷鴻哀鳴收尾,襯托出詞人流亡途中的孤獨悵惘,可謂妙合無垠,聲情凄婉,交織成一幅黯淡孤寂的秋光景物圖。
下闋換頭,由回憶轉入現實的境況,是全令的主旨所在。物換星移,秋光幾度,蔣捷面對亡國、亡家的侵害和打擊,他既沒有英勇的反抗,也沒有卑鄙的乞憐,而是步出紅塵。“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句中沒有直接使用“愁”、“苦”等詞抒寫自己晚年孤苦伶仃的生活,但仔細吟味,卻覺得無處不是愁,無處不生怨,詞句中滲透著無限的凄愴。人常言頭上白發是因愁多的緣故,詞人透過“星星”二字,不言哀而哀然之情已溢于言外。句中的主人公雖是一個投影,卻給讀者留下耐人尋味的印象。一位白發老人,久久佇立于僧廬之下,如呆如癡地傾聽著雨聲,而老人此時的感受,則引而未發。如同國畫上的空白處,讀者可根據自己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成和補充。
小令的結尾:“悲歡離合總無情”,是作者對人生處世態度的總概括。“總無情”三字,看似冷漠,其實,是詞人對歷史反思之后,對愁、憤、怨的升華與沉淀,也可以說是對社會的一種戲弄和玩世不恭。“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帶著一點禪味,令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
縱覽全令,煉字精深,音詞諧暢。修辭上既不雕琢,又不輕率。它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藝術上,無愧于“長短句之長城”的瑰冕。
上一篇:(宋)晏幾道《虞美人·疏梅月下歌金縷》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