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羅浮·翁方綱
只有濛濛意,人家與釣磯。
寺門鐘乍起,樵客徑猶非。
四百層泉落,三千丈翠飛。
與誰參畫理?半面盡斜暉。
羅浮山,在廣東省東江北岸,增城、博羅、河源諸縣間。山多洞壑飛瀑,道教稱為“第七洞天”,自古為粵中游覽勝地。這首五言律詩寫羅浮山,作者選取了遠望的空間角度,又是在黃昏的特定時間,因此寫來頗有特色,自出新意。
詩首聯(lián)“只有濛濛意,人家與釣磯”,是寫對羅浮山的遠望,此時的羅浮山籠罩在一片迷茫的暮靄之中,虛無縹緲;只有高處幾家人家與釣魚臺,還隱約可見,但也披上了一層朦朧的外衣。頷聯(lián)“寺門鐘乍起,樵客徑猶非”承首聯(lián)意,繼續(xù)描寫羅浮黃昏景物的靜寂迷茫。前一句寫山上遠處寺院的晚鐘突然敲響,余音裊裊,更襯托出羅浮山的幽靜。后句寫山上樵夫砍柴的小路還分辨不清,因為那里霧氣繚繞。頸聯(lián)“四百層泉落,三千丈翠飛”,則轉(zhuǎn)而寫遠望羅浮山之泉水飛瀑,這更是羅浮山的奇觀。如果說前兩聯(lián)顯示羅浮陰柔之優(yōu)美,那么此聯(lián)則寫羅浮的陽剛之壯美,從而也顯出了羅浮多層次之美。前一句寫羅浮飛泉之多,羅浮山有峰巒四百余座,峰峰有泉水跌落,故有“四百層泉落”這樣的壯觀;后一句寫飛泉之高,李白《望廬山瀑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名句,羅浮山的飛瀑則“三千丈”,高度勝于廬山瀑布,當然“三千丈”也是夸張之詞。“翠飛”形容瀑布傾瀉,如翠玉飛濺,又可見瀑布的色彩美。這一聯(lián)意境壯闊,氣勢飛動。亦唯有“望羅浮”才能寫出羅浮飛泉廣度與高度的全景,故這二句更顯得切題。詩的尾聯(lián)“與誰參畫理?半面盡斜暉”,又總寫羅浮的西半面被夕陽映照,這樣羅浮山就如同一幅畫卷被涂抹上一層金色斜暉,更加壯麗非凡。此時詩人獨自“望羅浮”,他遺憾的是不能把觀賞這幅天然圖畫的奧妙向人表述,以共享羅浮之美。這種心情同樣是含蓄地贊美羅浮山景觀。
這首五律純?nèi)皇且园酌枋址鑼懥_浮,形象亦較為鮮明,特別是頸聯(lián)更出色,并無“誤把抄書當作詩”(袁枚《仿元遺山論詩絕句》評翁詩)之弊。
上一篇: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鄭燮
下一篇:望匡廬不可見·趙執(zh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