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竹枝詞·錢琦
竹舍茅檐似畫圖,疏籬都夾綠珊瑚。
不教夜雨空階滴,添種芭蕉三五株。
“竹枝”原為唐時流行于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的民歌,經劉禹錫謫居期間成功的仿作和改造,遂定型成為一類以描寫民風土俗為主,既有著清詞麗句的文人詩面貌,又不失含思婉轉的民歌風調的詩體。錢琦的這首詩歌,以“竹枝”形式表現有著濃郁地方色彩的臺灣庭院風光,頗能體現竹枝詞的某些特色。
此詩系作者奉命巡視臺灣時寫成。地處亞熱帶的寶島臺灣,其地理和民俗與內陸迥異其趣,海洋的阻隔,使得那一方的土風土俗長時期來鮮為人知,因而當這位原本就最擅長捕捉物態人情之美的詩人從內地初來乍到,那份驚奇自然是非常強烈的。的確,光是臺灣的庭院這一角,已足令詩人感覺如在畫中一般了:一溜房屋,全是用竹子構建起來的,屋檐上搭著一排厚實的茅草,顯得非常潔凈和整飭;稀疏的院籬笆墻,搭配著一排傍籬而栽的青青珊瑚樹,分外清新悅目。珊瑚,此處指珊瑚樹,又名法國冬青,是一種常綠的灌木。出現在本詩開頭的這些事物——茅檐竹舍、籬笆墻和綠珊瑚,莫不富于亞熱帶風物特征,因而詩人在信手拈來之間,便完成了一幅帶著亞熱帶清新之氣的精美構圖。“似畫圖”的比喻雖說不上特別的新穎,但此處讀來仍相當有表現力,有助于構成讀者對詩境的想像。以現實為原型的,經過藝術的處理和再創造的畫,通常總比它的原型更美麗動人。詩人贊美眼前景致堪比圖畫,則它的不同尋常的美自可想見了。
完成這兩句之后,臺灣庭院的景致已大致完整,形象也相當鮮明了。詩人接著把他意猶未足的目光落在了階前幾株肥大的芭蕉樹上。如果說,本詩前兩句的構圖還稍嫌單調的話,那么,這種茂密碩大的熱帶植物一旦出現在畫面,整個畫面便頓時顯得層次豐富,形象飽滿,色澤也更明潤了。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由一個活潑的臆測“不教夜雨空階滴”來引出這叢芭蕉,是頗具匠心的。這樣既照應了臺灣濕熱多雨的氣候特征,又使原本悄無聲息的詩境平添了一份意外的動感。靜止的畫面這會兒變成了一方立體的空間,從里面不僅可以聽到雨打芭蕉那種清脆透亮的聲響,甚至還能觸摸芭蕉在風雨中搖曳擅動的枝葉了。末了“添種芭蕉”這一筆亦具有很強的暗示力,從“種”這個簡單的動作細細體味,立時,一位勤勞和熱愛生活的庭院主人便呼之欲出了,隨之,一股淳厚的融融鄉情亦灌注到了整個詩境之中。這兩句的描寫,思致新鮮活潑,富于弦外之音,極能顯示竹枝詞創作之三昧。
上一篇:臺灣竹枝詞(其十五、廿二)·丘逢甲
下一篇:歲暮雜感·吳祿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