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安寺·何振岱
百澗競成響,一潭私自澄。
縈苔下絕壁,小甃為幽亭。
聲外尚含秋,意中欲無僧。
久坐聞香氣,何必存禪名。
江湖流濁世,湍激何時平?
真當守此水,心根同孤晶。
這首詩與《鶴澗小坐》同時之作。前詩重點寫環境的幽清孤絕,此詩重點寫人格的孤高絕俗,下筆有所差異。
這首詩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把寫景與議論相互滲透,從而抒發自己孤傲的感情。可以分三個層次來領略。
第一層四句:“百澗競成響,一潭私自澄。縈苔下絕壁,小甃為幽亭。”起筆涉題,先寫理安寺一帶景色。在喧響的許多水澗之畔,有一個小潭靜靜地泛著澄碧。熱鬧之外的幽靜,更使人注意。所以,詩人有意地去尋覓:攀緣著長滿苔蘚的絕壁,來到小潭邊那座磚砌的幽僻的小亭子里。四句中把百鬧一靜的地方與棄鬧尋靜的行為逐步寫來,為下文抒情議論的張本。
第二層四句:“聲外尚含秋,意中欲無僧。久坐聞香氣,何必存禪名。”這四句寫坐在小潭畔幽亭中的感想。遠離喧鬧的山澗,在寂靜無聲的環境中,嗅到淡淡的香氣,靜靜地長久地坐著,心中也很寧靜。在這樣的心境中,管他有沒有僧人,更不必深究這算不算禪心了!感情境界已超脫常規的佛理,顯出人格孤高的追求。這一層由環境描寫轉入內心抒情,從外到里,意蘊已超越詩題,不限于吟詠佛寺了。
最后四句為第三層:“江湖流濁世,湍激何時平?真當守此水,心根同孤晶。”心根為佛學用語,意謂自己的內心。最后一層解答詩人為何離開喧響的百澗到幽靜的小潭的原因。原來,詩人把喧鬧的澗水當做世俗的紛爭,你追我趕,相互傾軋,人情反復,世事升沉,就像那湍激的溪澗一樣。詩人不屑于世俗的紛爭,于是,便誠心地停留在這幽靜的小潭邊上,因為澄清的潭水可以寄托自己內心孤高晶瑩的品格。
全詩用對比的筆法,把百澗與一潭、喧響與幽靜、競爭與退守相對比,突出了詩人與世俗相對立的孤高晶潔的人格精神,這便是《理安寺》全詩寫作用意所在。
上一篇:金陵雜感六首(選一)·趙執信
下一篇:冷泉亭·厲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