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雜感六首(選一)·趙執信
深宮《燕子》弄歌喉,粉墨尚書作部頭。
瞥眼君臣成院本,輸他叔寶最風流。
雍正二年初春,趙執信為兒子趙慶到金陵(今南京)完婚,在憑吊金陵歷史遺跡時,撫今追昔,頗多感慨,寫下了組詩《金陵雜感》。原詩共六首,這里選的是第五首。詩作是以南明王朝的覆滅為題材的。清兵入關后,福王朱由崧在金陵建立了南明王朝。從當時形勢看,南明本可堅守江淮,徐圖北伐,并進而收復失地。但種種原因使這個一度為南中國人民所屬望的政權,僅僅支撐了一年便土崩瓦解了。這個戲劇性的歷史變化引起了清初不少文人學者的興趣,他們從不同的途徑企圖說明南明王朝迅速崩潰的必然性,趙執信的這首詩也是就此有感而發的。詩中對南明小朝廷的荒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鞭撻,并把弘光帝朱由崧與南朝陳代的亡國之君陳叔寶相比。作者顯然是主張昏君、權奸亡國論的,這固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也確實道出了南明迅速瓦解的一個重要原因。
詩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南明君臣的反常作為:“深宮《燕子》弄歌喉,粉墨尚書作部頭。”《燕子》指傳奇劇本《燕子箋》,“尚書”指《燕子箋》的作者阮大鋮,他本是明末天啟年間的閹黨馀孽,南明政權建立后,又依附宰相馬士英做了兵部尚書。“部頭”又稱班頭,是戲班的主持人。這兩句的意思是:兵部尚書阮大鋮親率演員,粉墨登場,在弘光帝的深宮里賣弄歌喉,演唱他創作的《燕子箋》。當時正值清兵壓境,南明政權危在旦夕,君臣本應運籌退敵之策,但弘光帝卻大選俳優,在宮中演戲取樂;身為兵部尚書的阮大鋮,此時更應統領軍隊抗擊清兵,現在卻當了演員的“部頭”,這真是別有意味的莫大諷刺。更令人瞠目的是,正當南明小朝廷醉生夢死之際,卻發生了“瞥眼君臣成院本”的滄桑巨變。南明君臣本來是在欣賞和表演別人事跡的,但歌舞之聲猶在耳際,他們自己的荒淫事實卻轉眼之間被編成劇本(院本),成了被別人品評的對象,這可是他們所始料不及的。最后,作者以“輸他叔寶最風流”一句作結,意思是:在建都金陵的歷代帝王中,南朝陳代的陳叔寶要算是最荒淫的了,但若與南明的弘光帝比起來,陳叔寶還是要認輸的。這種“水漲船高”式的諷刺顯然比直陳手法要高明多了。
這首詩自始至終都是在諷刺南明小朝廷的荒淫腐敗,但每一句又都自具特色,并不顯得單調呆板。第一句可說是南明君臣荒淫生活的一個縮影,第二句則是其中的一個特寫鏡頭;第三句突出了石破天驚的歷史轉折,第四句則是絕妙的比襯。如此環環相扣,層層推動,最后達到了歷史反思的高度,這正是以歷史為素材的詩作題中應有之義。
上一篇:金陵雜感·余懷
下一篇:理安寺·何振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