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后觀棋六首(選一)·錢謙益
寂寞枯枰響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頭燈影涼宵里,一局殘棋見六朝。
錢謙益并非圍棋高手,卻喜歡作看客。這有他的《棋譜新局序》為證:“余不能棋,而好觀棋。又好觀國手之棋。”看了,不免發些議論。作為詩人,議論自然又發到詩里。他一生寫過多組“觀棋絕句”,如此前已有《觀棋絕句六首為汪幼青作》,順治四年(1647)又作了這一組詩,故題為“后觀棋”。
觀棋比之下棋,品量著黑白子之間的捉對廝殺,思索的空間廣闊,自由度也大,因而常有“旁觀者清”的樂趣。但觀棋卻需要環境和心緒,否則思緒便要逸出棋外。錢謙益的前次觀棋,由于“時方承平”,所以那六首絕句便就棋論棋,且頗帶些專業眼光。而這一回卻迥然不同。一是南明弘光小朝廷新亡,自己做了降臣。二是辭官歸里后,又因牽涉抗清活動被“下江寧(南京)獄”。三是南京既是金粉繁華,卻總是盛產亡國之君的“六朝”故都,又是弘光朝旋生旋滅的所在。四是錢氏雖有降清之失,終究為信守傳統道德的前朝舊臣,親歷了地解天崩的改朝換代,心頭不免創巨痛深。在此時此地,以此心此情去“觀棋”,那棋局自然便疊映出歷史和現實中的一切。所謂“對局旁觀意不同”是也。
就本首言,其最顯著的特點,乃在于觀棋的描寫中,包含了巨大的歷史容量和深沉的現實情感容量。首句不只是棋局的直觀描寫,每個字都幾乎同時透發著作者情感的主觀色彩,寂寞、泬寥,以及不稱“棋枰”而稱“枯枰”,這些措詞,都鮮明顯示了故國舊臣了無意緒的冷寞心境。次句對弈的大環境上雙疊了兩個方向的開拓。“秦淮”本身就有三重意蘊:觀棋的地點,六朝嬗替的見證和南明弘光朝滅亡的所在。而“秋老”更增添了蕭條肅殺之氣,“寒潮”嗚咽,又強化著戰后殘破衰落的悲慨之情。如此渲染,并不僅在呼應“枯枰”冷落之聲,其對歷史和現實感覺的著意突出,一望即知。“白頭燈影涼宵里”,“白頭”自然是觀棋者閱盡滄桑的表征,而“燈影涼宵”又何嘗不是歷史明滅和人生冷暖的映照?這一句從觀棋者的觀棋“現實”,透過故國滄亡的“現實”,遙伸向歷史的“現實”,于是便逼出末句:“一局殘棋見六朝”,將這三重“現實”一并豁然呈現出來:六朝嬗替之繁,弘光滅亡之速,盡囊括于眼前的“一局殘棋”!
明清之際,詩人抒寫故國銅駝,黍離麥秀之悲者,彌望皆是。而以金陵故地為背景者尤為集中,可稱名篇絡繹。這首詩,以“觀棋”的獨特視角去寫,形象和氛圍,都同時濃縮著多重意蘊,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以限制極嚴的精悍絕句,在小小的“枯枰”上竟“觀”出這許多棋局外的“經緯”來,這對棋手們也許無大幫助,但在詩家看來,卻是別具眼力的高手。至于全詩筆意的老到圓熟,遣詞著色的爐火純青,都充分展示了一個領袖兩朝詩壇宿將舉重若輕的深厚藝術功力。
上一篇:金陵·陸嵩
下一篇:金陵舊院·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