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曉·沈受宏
千里作遠客,五更思故鄉。
寒鴉數聲起,窗外月如霜。
此詩寫羈旅他鄉時的思鄉心情。
作者是江蘇太倉人,歲貢生,家境清寒,但無意于功名,靠手中一枝筆,四出游幕為生,曾到過京師、齊、魯、閩、粵等地。他在一首題為《許九日閩歸》的詩中寫道:“萬里歸家白發新,秋風重得飽鱸莼。脫身戎馬憐今日,回首關山哭故人。跌宕七言才更健,蕭條八口業長貧。一杯同把松窗酒,坐看天邊戰伐塵。”這首詩告訴我們,他外出游幕主要是為生計所迫。同時也透露了一個情況:他外出游幕之日,正是兵荒馬亂、戰爭頻仍之時,在這動亂的年代作客遠方,不僅自己生活不安定,而且還要為家人的安全牽腸掛肚。了解了這些具體情況,有助于我們對這首《客曉》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千里作遠客,五更思故鄉”兩句用極其簡練概括的語言,正面敘述離家之遠和鄉思之切。舊時夜間以“更”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所以“五更”就是整整一夜。整整一夜都在思念故鄉,足見他此時的心情是多么痛苦,多么焦慮不安。
正在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之時,耳際忽然傳來幾聲鴉啼,把他從萬端思緒中拉了出來,起看窗外,但見月光如霜,灑遍大地。“寒鴉數聲起,窗外月如霜”兩句不僅點明時間正當欲曉未曉的五更時分,而且被用來構設一種凄冷、慘淡的氣氛,用來烘托詩人那種孤寂、悲涼的思鄉心情。此外,我們還必須看到,這兩句詩本身就具備有力的表情作用。
“寒鴉數聲起,窗外月如霜。”看來似乎純屬寫景,無一情語。然而,寒鴉聲起,意味著時令已進入深秋,而深秋季節是最易動人歸思的,晉張翰因秋風而動莼羹鱸膾之思便是一個著名的典故。月光如霜則使人聯想起李白的那首《靜夜思》來。此時的詩人,不正和李白一樣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么!
不但這兩句詩的意境與李白《靜夜思》有些相像,就是全詩的風格,也與李白非常接近。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中說它“如出李青蓮手,此種神妙,何必界限古今”。五言絕句,以語言樸素自然為貴,李白的五絕,用《詩藪》作者胡應麟的話來說,都是“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也就是說,都是非常樸素自然的,這一特點同樣出現在這首《客曉》中。《客曉》的語言淺近平易,真率自然,了無雕琢之痕,似“無意于工”者,但它仍不失為經過高度提煉的詩的語言。它融情于景,以景見情,平平淡淡的二十個字,把人引入了一個深邃的感情世界,詩人的身世之悲,羈旅之愁,以及深切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這二十個字傳達了出來,說它“無不工者”,并不過分。
上一篇:譚嗣同《崆峒》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陶宗亮《秋暮遣懷》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