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接受父母的責備或教育
原典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釋
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解讀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并不是十分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后準備去玩,正坐在機前織布的孟母見兒子貪玩就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
孟子點頭回答道:“會背誦了。”
孟母高興地說:“好,那你背來給我聽聽。”說完還表現出一副很期待的樣子。
可是孟子并沒有滿足孟母的期待,他翻來覆去一直在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正在織布的孟母聽完非常氣憤,只見她舉起一把刀,毫不猶豫地將眼前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看到母親將自己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嚇得驚了一下,他心中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么事。孟母責備他道:“學習就像織布一樣,需要持之以恒的專心和耐心,如今你不用心讀書,這不就像眼前剪斷的麻布嗎?布斷了就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這里,孟母竟傷心地哭了起來。孟子聽完母親的話后很受觸動,從此以后,他牢記母親的叮嚀和囑咐,起早貪黑,刻苦讀書,終成一代儒家宗師。
孟子不用心讀書,得到了對兒子寄予厚望的孟母的批評,對于孟母的責備和教育,孟子能夠虛心接受,并認真思考自身的缺點,認真讀書,這就是孝順的表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很多父母的殷切希望。所以,對于子女身上表現出的諸多缺點,他們都會看在眼里,傷在心上。他們之所以傷心,是因為子女的不爭氣,是因為他們對子女抱有很大的希望,而子女卻沒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做。
父母批評子女,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愛子。試想,如果父母對于子女的學習和成長不管不顧,不聞不問,任憑他們或好或壞地發展,那么結局一定是很糟糕的。對于自覺自愿學習的孩子來說,父母的置若罔聞并不會給他們帶來什么影響,但對于自制力不夠強的孩子來說,父母的置若罔聞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當青少年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散漫慣了,他很容易沾染上壞的社會習性,從而走上一條錯誤的發展之路。這對他的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作為孩子家長,父母可以批評和責備孩子,對他們進行管制和約束,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們走上一條光明之路。而作為子女來說,對于父母的責備或教育,一定要學會虛心接受,不要有抵觸之心,不要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煩惱。
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是盡孝的表現,而不接受批評不僅是不孝的表現,反而會讓自己養成自高自大、剛愎自用的惡習,久而久之,讓自己走上一條傲慢之路。
一個人如果不能接受他人合理的批評,那么他離自身的失敗也就不遠了。對于周圍人的批評,我們要接受。對于父母的責備和教育,我們更要學會虛心接受。
虛心接受父母的責備或教育,是聽從父母話語的表現,也是盡孝心的表現。父母的教誨往往包含著他們深厚的人生感悟和寶貴的人生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們吸收和接納的。相反,不能虛心接受他們的責備或教育,違背他們的意志行事,則會令他們傷心痛苦,因為你背離的不僅是他們的初衷,也是自身正確的人生方向。
弟子規精華
父母的責備或教育,是他們寶貴的人生感悟和人生經驗的精華,他們經歷過一些彎路,所以不愿讓你重蹈覆轍,所以才會給你那么多諄諄教誨。既然如此,就要虛心接受他們的責備或教育,順從他們。
上一篇:良好的心緒,源自端正的書寫
下一篇:虛心求教,求得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