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自律,在無人監督時不放肆
原典
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譯釋
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進門時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抖動;進入房間時,揭簾子、開關門的動作輕緩,不要發出聲響;在室內行走,寬處轉彎,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傷;拿著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裝滿東西一樣,小心謹慎以防跌倒或打破;進入無人的房間,也要像有人在一樣,不可以隨便。
解讀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慎獨”這一人格品性在古代是尤為推崇的。“慎獨”是對自己的嚴格自律,是在無人監督時還能嚴守一切道德規范,不放肆,不放縱,嚴守內心的純澈,自覺行事。
《弟子規》在講到登門拜訪他人的注意事項時一連用了六個“勿”字——“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意在提醒我們,務必嚴格自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管有沒有人監督或看視,都要謹言慎行,克制自己的一切不文明行為。這一點,其實講的是一個修身的問題。
我們知道,在有人監督時,在嚴明的紀律之下,我們往往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文明禮貌,言行舉止符合規范。但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呢?相信總還是有人難以做到吧。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調查:“無人監督時你會自覺‘守規矩’嗎?”調查的項目有哪些呢?比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你是否有過橫穿馬路、闖紅燈的行為?在公園、候車室等公共場所,你是否有過隨手扔垃圾的不雅舉止?在乘車或在銀行辦理業務時,你會主動排隊嗎?很明顯,這些調查項目是在考驗人的自我修養以及自身的約束力。那么,調查結果如何呢?
調查結果顯示,42.8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從來沒有闖紅燈、亂穿馬路”的行為;5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偶爾闖過紅燈或亂穿過馬路”;只有7.14%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多次亂穿馬路、闖紅燈”。20%的被調查者在公園、景區等公共場所亂扔過垃圾;80%的被調查者沒有亂扔過。其中,25.71%的被調查者還表示,在自己不亂扔垃圾的同時,曾經或將會勸阻他人不要亂扔垃圾。此外,75.7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每次都會主動排隊”;22.86%的被調查者偶爾不排隊;只有1.43%的被調查者“經常不排隊”。
從這份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還是比較有自制力的,但是仍有部分人缺乏自制力,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一部分人的修養就是有待提高的。
古人有句話叫“不欺暗室”,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哪怕你所在的房間里一個人都沒有,而且一絲光線都沒有,黑漆漆一片,你一個人待在里面,也要能自我約束,不去做壞事。
春秋末期,衛國國君衛靈公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國人只要經過王宮的門口,都必須行鞠躬禮,表示敬意。詔令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民眾們都是遵守的,大家在經過王宮時,都會停下來行鞠躬禮。但是時間一長,民眾們就變得懈怠起來了。特別是晚上宮門關閉的時候,就沒人鞠躬了。人們想的是,反正是晚上,又沒有人注意,干脆就不鞠躬了。
有一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南子正在飲酒,忽聽宮門外傳來一陣馬車聲,而到了宮門時,馬車聲突然消失了,過了一會兒,這輛馬車又走了。衛靈公有些好奇,便問南子可知是何人。南子肯定地說,這個人是蘧伯玉。衛靈公更加好奇了,便問南子為什么如此肯定是蘧伯玉。南子說,蘧伯玉是個修養深厚的人,他嚴于律己,非常遵守法律和規定。剛才一定是他的馬車到了宮門后停了下來,他下車向宮門鞠躬,鞠完躬后才又乘馬車離開的。衛靈公派人去打聽,事實果然如南子所說。
有著深厚修養的人就是這樣,他們從來不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即使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他們也能自覺去約束自我,按照規矩辦事。就像蘧伯玉一樣,即使深夜無人監督,也能自我約束,自覺行鞠躬禮。
蘧伯玉的故事其實也映射出當今社會的一些亂象。眾所周知,大凡君子都是表里如一的,而有些小人則是說一套做一套。表面上他們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私下里卻是陰險毒辣,惡貫滿盈的小人。“人生而有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世,在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的權力場上,人人都面臨著“制欲”的考驗。在種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的人比比皆是。只有自控力強的人才能留得萬世美名。
東漢時,荊州刺使楊震就是一個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的廉吏。《后漢書·楊震傳》中記載:楊震去荊州赴任時,道經昌邑。當年由他舉薦上來的昌邑縣令王密,得知楊震途經此地,便“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來感謝楊震當年對自己的提挈之恩。然而,對于這樣的感謝,楊震卻選擇了拒絕,他說:“當年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可今天你這樣做,看來是太不了解我了?!蓖趺芫驼f,深夜我悄悄地來,你把這金子收下吧,沒有人知道的。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這番話后非常羞愧地走了。這就是古人的德行。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沒有人就放松自己,因為你的靈魂在看著你自己。
其實,人的自我約束力不僅體現在行為舉止上,也體現在言語上。
弘一法師一生謹言慎行,對“慎獨”二字格外推崇,“群居守口,獨坐防心”便是他為人處世的一大準則。這八個字是說,大家聚于一起時,要不言是非,不傳緋聞,不言人惡,見賢思齊;一個人獨處時,要禁嫉妒之心,輕狂之心,養寬容之心,自省之心。弘一法師把心比作根,把言比作葉,根深才能葉潤,所以能在群居時守口,需要一顆有修養的心。
年輕人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面對很多誘惑,比如好玩的游戲、琳瑯滿目的商品,富有吸引力的種種事物等,有些誘惑會使我們玩物喪志,有些誘惑則可能將我們引至不良事物的邊緣。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自我約束的能力和控制力,努力做到在無人監督時守住自己的心,不要被外界的喧囂與浮躁迷失雙眼、迷失自我。
弟子規精華
真正有自制力的人,無論在哪種環境下都不會迷失自我。因為他們的心中始終系著一根標桿,這根標桿指引著他們,使他們嚴格遵守內心的規范,努力向上,不逾矩。
上一篇:不明真相,不做謠言的搬運工
下一篇:互相勸善,德才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