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求教,求得正確答案
原典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譯釋
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記下來。之后遇到良師益友的時候向他們請教,問出正確的答案。
解讀
做一個會問的人
《論語》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說,不把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問題看成可恥的事。這是一種勤學好問的學習精神。一個人想要學有所成,只靠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不夠的,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那什么樣的學習態度才是正確的呢?《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的時候,遇到有不懂的地方,自己又沒有辦法解決的話,就用筆把它記下來。之后再向他人請教,得到正確的答案。
《論語》是孔子所著,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學派的創始人,封建社會稱他為“圣人”。但作為圣人的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他依然能夠做到勤學好問。有一次,孔子去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走進廟里就開始不停地問人問題,直到把自己不懂的都搞清楚了才停下來。當時很多人都嘲笑他說:“孔子不是很有學問嗎?怎么進廟就問問題?這樣的人怎么可能知道禮儀?”于是,很多人都在討論孔子,孔子聽到以后,就說:“對于那些不明白的事情,都要問清楚,這也是我所說的知理的表現。”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什么都知道,只有通過不斷地向別人請教,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孔子之所以被人尊稱為“圣人”,主要是因為他知識淵博。但是他依然如此的好學,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有一位母親,向楊老師反映說:“我的女兒當了班級的班長,每天回到家之后就要通一兩個小時的電話。”這位母親想讓楊老師勸誡她的女兒。楊老師就找到她的女兒問她:“你為什么要接那么多的電話呢?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呢?”她說:“不是的,這是因為同學有很多問題來問我。”楊老師就說:“這樣你的功課就被耽誤了,對不對?”她說:“對,但是我覺得她們不知道問我也沒有錯啊。”楊老師就問她:“這些同學平時都怎么學習的呢?都問你什么問題呢?”她說:“有的人在抄作業或者是重要答案的時候,都故意不抄,他們覺得反正回到家里可以問同學。”這些同學故意不去學習,之后再去問其他人,這樣根本就是不對的。
楊老師說:“這樣長時間下去,你的功課就受到影響了是不是?”那孩子點了點頭,楊老師接下去說:“其實這樣你并不是在幫自己的同學,你這是在害他。你一定會好奇這是為什么?你害他,讓他沒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沒有辦法自己好好學習。”這個孩子就問:“那我應該怎么做呢?”楊老師說:“這個時候你應該很委婉地告訴他,你很忙,你有自己的功課要做,要拒絕他。”
還有一位母親,看到老師對女兒的評語之后,覺得女兒還有很多的作業沒有寫,就詢問女兒說:“你作業怎么沒寫?”女兒說:“我要問問我的同學,今天該做哪些作業。”母親這個時候就制止他說:“你今天應該做的自己不去做,還把責任推給別人,再去打擾別人,你這樣是不行的,學習不能靠別人,一定要自覺。”
這個母親寧愿讓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懲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女兒抄作業。這個孩子經過了母親的教導之后,就不再采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了。因此,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不要投機取巧,這樣對雙方才會都有益處。
“就人問,求確義”是告訴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做學問要以通達明了為主。這個通達明了的前提是自己要有所悟。這樣才是真正的通達明了。但有些人不明白真正的明了,以為只要不懂就問就是好的,這是一種誤解。因此,我們在向別人請教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真正的智者,這樣對我們才會有很大的幫助。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地方,就會覺得問別人顯得自己無知。于是,有不懂的地方也不問,或者是不懂裝懂,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慢慢地在學習上也跟不上其他人了。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經師是說教給人知識,人師是說塑造人的靈魂和素質的人。有一位陳老師,她說過一句話讓很多人都非常震撼。她說:“我已經教書三十多年了,我的學生教給我很多東西。孩子出現的種種狀況,讓我提升了自己的智慧,提升了我的教學經驗。當學生犯錯的時候,這是教導他們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是不能亂發脾氣的。同時,師生之間還要言而有信。”這一句話說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父母,老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習到東西。這位老師在自己遇到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的時候,就向身邊的老師詢問。一點不覺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她熱愛自己的職業,愿意從中學到知識,她懂得只有多問才能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
陳老師是通過自己的學生學習的,遇到情況的時候,也就是她學到東西的時候。所以,她不覺得問別人有什么不好。學習的目的在于解決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懂的地方,自己可以試著去解決,實在找不到辦法再去請教他人。有一些人覺得去問別人會被別人恥笑,害怕別人說自己無知。其實不管用什么辦法,把書本中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識才最重要。
愛因斯坦說過:“所謂教育,應在于學校知識全部忘光后仍然留下的那部分東西。”這部分東西說的就是靈魂和素質,因此,教育需要真正的人師。當一個人感受到師生那種緣分是人生的享受的時候,也就領悟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因此,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靈魂和良好的素質。
弟子規精華
“知而好問,然后能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管一個人有多聰明,他做到勤學好問才能成才。如果那些頭腦聰明的人不愿意學習,也不懂得向他人請教,以后也就不會有什么大學問。因此,要想取得好成績,那就做一個好問的人。
上一篇:虛心接受父母的責備或教育
下一篇: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