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易失,莫言保身
原典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譯釋
說話說得多,不如說話說得少。說話一定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解讀
謹言慎行,避禍防身
《論語》里有一句話叫“巧言令色,鮮矣仁”,什么意思呢?說話很花哨,很能夠迷惑人,臉上還配合著各種各樣動人的表情。這種人表面看來很聰明,很容易讓人相信,但實際上他們內心很奸詐,他們是在用華麗的語言,騙取他人的信任,就像狡猾的狐貍用甜蜜的話語騙取烏鴉嘴里的肉一樣。
《論語》里還有一句話叫:“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呢?君子應該盡量少說話,多做事,在行動上要比言談上敏捷一些。
墨子是中國古代比孔子稍微晚一點的重要思想家。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子禽對話。子禽問墨子:“多言有益乎?”也就是說,說話多有好處嗎?墨子回答說:“蛤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為其言之時也。”我們用現代白話來將墨子的話述一遍,即是:蛤蟆、青蛙,白天黑夜不停地叫喚,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怎么樣呢?沒有人去聽它們,在意它們。再看那公雞,每天按時啼叫,一聽到它啼叫,人們便早早起身了。可見多說話有什么好處呢?關鍵是要說得切合時機!
古人強調說話要少不要多,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古人認為一個人如果話太多的話,肯定會出問題。因為你說話說得多的時候,一定會泄露一些秘密,倘若某些話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起來,就容易惹出麻煩。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語。
東晉時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家,那就是王羲之。有關他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墨池學書”“書經換鵝”等等。但是人們在稱贊他書法技藝的同時,也往往會質疑他的人品。何以如此?因為書圣王羲之不懂得“話說多,不如少”的道理。
根據《世說新語》中的記載,王羲之有一個很不好的愛好,那就是喜歡背后議人,說話多,又非常刻薄,這給他的聲譽帶來了嚴重的損害。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王羲之有兩個朋友,一個是王敬仁,一個是許玄度。王羲之與這兩位朋友常有往來,看起來非常要好。但是當兩人死后,王羲之卻在公眾場合對他們評價很低,甚至有詆毀的嫌疑。
王羲之有位下屬,叫做孔巖,對王羲之說:“您以前和王、許交往,很有情誼,可到他們死后,您并沒有表現出始終如一的友情,這是我所不取的。”可見,盡管魏晉時期張揚個性,崇尚清談,但不注意“守口”而隨意貶損他人,也被視作是有失修養的行為。
“前車之鑒,后世之師。”說話時不非議他人,實為處世之道。在人際交往中,人不能隨便講話,以免招來不必要的是非,正是“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在日常生活中,在與人談話、交流的時候,切不可貶低他人,搬弄是非。心中有何物,眼中就會有何物,一個人所言之事正是他內心的映射。俗語說,“愛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群居之談足以衡量一個人修養如何。
平常人需要謹慎自己的言行,而公眾人物更應該如此。因為公眾人物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如果一個公眾人物沒有做到“群居守口”,往往就會陷入眾矢之的,成為眾人一致攻擊的對象。
所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更要話好。要想多多說出有價值的話,那么一定要先去豐富自己的頭腦。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行走,接觸各種人和事,傾聽是我們學習的最直接的途徑。我們的耳朵能隨時幫助我們捕捉第一時間的信息,一定不要忽略了耳朵這一關鍵性的功能。
從前,有一個皇帝獨斷專行,從來不肯聽取別人的意見。一天,有一位大臣在面圣的時候拿出了三尊小金人。這三尊金人高矮相同、重量相同、模樣相同,金光閃閃,貴重非常,皇帝喜歡得不得了。只聽大臣說:“臣在西域游歷多年,獲此三尊金人,要將其中一尊獻給陛下。”
皇帝一聽好奇起來,為什么只獻一尊而非三尊,莫非這其中有什么奧妙玄機?便問:“愛卿要進獻的是哪一尊呢?”
“臣不慎將它們混淆,還請陛下容臣測試一遍。”說著大臣從袖中取出三根稻草,往第一個小金人的耳中插入了一根稻草,只見稻草從另一邊的耳朵出來了;然后大臣又往第二個小金人的耳中插入了一根稻草,這回稻草從金人的嘴巴里滑了出來;接著,大臣把最后一根稻草插入了第三個小金人的耳中,結果稻草無聲無息地落入了它的肚中。
大臣捧起第三尊金人,說:“正是這尊!”
“為何是這一尊?”
“因為它是三尊金人中最有價值的一尊,它的耳朵接納的東西,不會從另一只耳朵出去,也不會從口中吐出,而是進入肚中,只有它的耳朵才有存在的意義。”
皇帝聽完,頓時恍然大悟,大臣是在用小金人做暗示,表達了“耳朵要聽得進東西才有意義”這一道理。于是皇帝收下了這尊金人,并時時以它警示自己傾聽的重要性。
民間有這么一種說法,說的是人之所以長了一張嘴巴兩個耳朵,就是上天想讓我們少說多聽的意思。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去傾聽,大多數人都將重點放在“表達自己”上,而從不去“理解別人”,其實這樣是沒有辦法與人好好溝通的。聰明的人往往都擅長傾聽,傾聽者都能做到全心投入地去理解別人說的話,這樣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對話當中。與對方一唱一和,絕不貿然插嘴打斷別人的講話,也不會不經思考就隨意發表評論,從而去營造一種舒適愉悅的對話氛圍,讓人更愿意與之交流。
西方有句著名的話說得好——雄辯是銀,傾聽是金。與人說話的要點不是凡事都要爭出個對錯,而是在于你來我往,對別人的言論給予尊重,才能為自己的言論換回尊重。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游刃有余,就要學會給別人說話的空間,認真理解別人話中的含義,把話聽好之后才去說話。
弟子規精華
說話是一門藝術,講究分寸很重要。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暢所欲言,很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所以,說話不能太隨便,要學會把握說話的尺度。如果怕說錯話,就多保持傾聽。學會傾聽,也能讓你收獲好的人際關系。
上一篇:計劃可以有寬限,但用功來不得松懈
下一篇:語言表達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