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祖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南宋代表性詩人,也是我國第十二世紀之代表詩人(前一世紀以蘇軾為代表)。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他二三歲時,即遭遇靖康之變。生于憂患,死于憂患,終身不忘恢復中原。為愛國詩人的代表。有《劍南詩稿》(詩九千余首)、《放翁詞》(均收《四部備要》本)及《渭南文集》(收《四部叢刊》本)。
陸游生平,分四個階段敘述。
(1)1125—1157:青年時期
祖父陸佃,有名的語言文字學家;父陸宰,也是一位文人,以直秘閣的職銜,做著權發遣淮南計度轉運副使公事。其家居河南滎陽。陸游生于淮上,未滿三歲,東京淪陷。其家人避難南下,先至壽春,后回山陰,又遷東陽居三年,最后定居山陰。陸游幼年,在東陽及山陰度過。生長于文學家庭,又接觸其父執輩談中原亂離,濡染愛國思想,十二歲即能詩文。十三歲,喜讀陶淵明詩。十六歲,至臨安。十七八歲,始學作詩,讀王維詩最熟。十九歲,又至臨安,試南省。
十八九歲,娶表妹唐琬為妻,感情甚篤。而唐氏不得于其姑,唐氏出而另居,陸游時往,終于為其母所惡,離異。唐氏改嫁宗室趙士程(同郡人)。游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跡寺南之沈園。唐以語趙,遣致酒肴,游為賦《釵頭鳳》詞: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是年為1155年,陸游年三十一歲,時已續娶王氏。
游以蔭補登仕郎,二十九歲赴鎖廳試,陳阜卿為考試官,得其卷,大異之,擢置第一。時秦檜孫塤以右文殿修撰來就試,欲列首薦不得,檜深銜之。三十歲(1154)試禮部,主者復置游于前列,為秦檜所黜。(先薦送第一,秦檜孫塤居次,遂為檜所抑。又說陸游論中主恢復,故為檜所忌。)未中進士,下第還鄉。
1155年11月,作為江西派詩人之一的曾幾做提點浙東刑獄。陸游從他游。1156年曾幾改知臺州,遂別。此兩年陸游做詩必受曾幾影響。后人謂陸游詩出江西詩派者以此。
(2)1158—1169:為出仕時期。
秦檜已死。陸游除右迪功郎,福州寧德縣主簿。后至臨安,除敕令所刪定官。1162年,孝宗即位,除樞密院編修官,以史浩、黃祖舜薦孝宗召見,賜進士出身。翌年,為鎮江府通判。1163—1165年,張浚督師圖恢復,陸游支持張浚之北伐計劃,并與其子張栻(敬夫)友善。張浚北伐軍初節節勝利,李顯忠屢敗金人。其后,諸將不和,李顯忠被迫退軍,致有符離之敗。于是和議派又抬頭,孝宗氣餒,訂了屈辱的龍興和議。
陸游離鎮江任改任隆興軍府通判(隆興今南昌縣)。言者劾公“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官。歸山陰,卜居鏡湖。“憶自南昌返故鄉,移家來就鏡湖涼。”“曩得京口俸,始卜湖邊居。屋才十余間,歲久亦倍初。”這些詩句是此時生活的寫照。
1169年,陸游以左奉儀郎通判夔州軍州事,以病未行,明年遂起程西行。
(3)1170—1178:此八九年在蜀中。
1170年夏,由山陰出發,由長江入蜀,冬天到了夔州。旅途見聞,作《入蜀記》。1172年,樞密使王炎宣撫四川,駐漢中,辟陸游入幕府,為干辦公事兼檢法官。漢中,今陜西南鄭縣,近大散關,亦近宋金邊界交界處。“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此處逼近敵人,時有立功的愿望。過著豪邁的生活,曾獵虎。
留王炎幕時間不長(三月至十一月),改除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從漢中入成都,有“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之句。此后,通判蜀州,攝嘉州,往來蜀州嘉州間。1175年六月,范成大為四川制置使,帥蜀中,與陸游為文字交,不以幕僚待之。1176年,以所謂“燕飲頹放”去官,自此,陸游自號放翁。仍居成都。1177年,范成大離蜀還朝,而陸游仍留成都。1178年被召東歸,秋到臨安,除福建常平茶鹽事,暫歸山陰故居。是年,范成大參知政事。
(4)1179—1210:三十年,五十余至八十余歲。
陸游自蜀還鄉。1179年,五十五歲,在建安,游武夷山。秋冬間改除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江西,治撫州。1180年在撫州,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隨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詩有:“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筑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等句。冬,召赴行在。1182—1185,在家鄉。1186,年六十二,權知嚴州。第二年刊《劍南詩稿》,凡二千五百余首。于嚴州郡治。1189在都下,寓磚街巷街南小宅。光宗即位,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十二月被劾去官出都。在鄉閑居十余年。1192(年六十八)過禹跡寺南沈氏園,有“林亭感舊空回首”之句,1199(年七十五)又作《沈園》二絕,悼念唐氏,有“夢斷香消四十年”之句。1202年,宋寧宗朝,韓侂胄執政,圖北伐,起用若干老人如陸游、辛棄疾等以圖眾望。陸游入都為實錄院修撰,同修國史,翌年除寶謨閣待制。1203年,乞致仕,五月出都。韓侂胄議伐金及伐金失敗,陸游已還鄉,但1209年仍被劾落寶謨閣待制職。
1206年冬,子遹為其編詩續稿,成四十八卷,每卷約百首。
1210年,年八十六,卒。《宋史》謂卒于嘉定二年(己巳),八十五歲,實未審。據錢竹汀年譜考定,應卒于宋寧宗嘉定三年(庚午),年八十六。有《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上一篇:《蘇軾的生平及其思想》
下一篇:《蘇軾的成就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