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經·保孝行章》》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夫惟孝者,必貴于忠。忠茍不行,所率猶非其道。①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則福祿至矣。故得盡愛敬之心以養其親,施及于人,此之謂保孝行也。《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②
【注釋】①率:順著,沿著。②錫(xī):嘉獎。
【譯文】奉行孝道的人,對于忠也必然很重視。如果一個人連忠誠都做不到,那么他所走的就不是正道。因為如果他做不到忠誠或違背了忠誠,他就會失去自身原有的某些可貴的東西,那樣不僅會危害自身,還會侮辱自己的父母。因此有德行的人在盡孝道之前,首先就會恪守忠道,忠心忠誠;對他人、對事業、對國家做到忠心忠誠了,就會榮祿富貴。那樣,對自己的父母就會尊敬、愛戴,從而贍養他們;進而推己及人,就會尊敬、愛戴其他人的父母。這樣,就保證了行孝的可能性。《詩經》上講:“孝子是不會后繼無人的,上天會永遠嘉獎他們。”
【評說】忠是孝的延伸和升華,是孝的社會化的體現。古代講忠臣孝子、孝子忠臣,忠臣絕少是逆子,逆子也絕少是忠臣。“忠”在現代社會依然是一個應當大力提倡的價值觀念;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對事業忠心耿耿,對他人忠誠無欺,尤其是夫妻之間相互忠誠,應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上一篇:《朱壽昌棄官尋母》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下一篇:《事親為大,守身為大》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