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順拾桑奉母》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 賊憫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與之。有詩為頌。 ①
詩曰:黑桑奉萱幃,饑啼淚滿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贈君歸。②
【注釋】①不給(jǐ):不能供應,不夠吃的。異器:不同的器具。赤眉賊:涂抹著紅眉毛的盜賊,實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②萱幃(xuǎn wéi):萱,萱草,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幃,帳子。萱幃,母親居住的地方,這里指母親。
【譯文】漢朝蔡順,少年喪父,待母親很孝順。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母子二人只得揀拾桑葚充饑。蔡順通常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一天,巧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你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蔡順回答道:“黑色的桑葚,熟了,甘甜,是給老母親吃的;紅色的桑葚,還沒有熟,味道有些酸,是留給自己吃的。”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不但沒有為難他,還送給他三斗白米、一條牛腿,讓他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對此,有一首詩頌揚道:黑葚奉老母,紅葚自己嘗。盜賊知孝意,牛米贈義郎。
【評說】“好的留給母親吃,差的留著自己吃。”像蔡順這樣的兒子,做父母的沒有白養。
其實,絕大多數的父母正是這樣做的:好的留給孩子吃,差的留著自己吃。
2008年11月3日《北京日報》上刊登的趙瑜華女士的“娘和魚”這篇美文,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實例——
我小的時候,家里缺衣少穿。娘是主婦,有好吃的總是先讓老的小的吃,最后自己才吃。
有一次,四姨捎來幾條帶魚。娘一陣忙活,魚燒好了。我和妹妹什么也不顧,每人夾了一塊就往嘴里放。等大家都坐好了,我和妹妹已吃了好幾塊。娘不住地把魚往四姨碗里放,四姨又夾出來放到娘碗里,娘又夾出來放到爸爸和我們的碗里。
四姨說:二姐你也吃幾塊,別凈顧他們,他們吃的日子在后頭呢。娘說:我不愛吃魚肉,不過這咸菜這么一燉還真好吃。
后來,偶爾有魚吃的時候,娘總是吃點剩下的魚頭或喝點魚湯,而且娘總是念念有詞地說:這魚頭最好吃,魚湯最好喝,魚肉沒什么味道。我們以為,娘真的不愛吃魚肉。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天天好起來,我們也一天天長大,先后參加工作了。家里吃魚的日子也越來越多了。我這時才發現,娘也愛吃魚。有一次我對父親說:記得娘不愛吃魚呀。父親說:當年為了讓你們多吃上幾口,你娘才說不愛吃魚的。
我的眼睛濕潤了。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參加工作了,我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幾條大大的魚拎回了家;魚燉好的時候,我不住地給娘碗里夾魚,一如娘當年給我們夾魚的樣子。
再后來,我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懂得了做母親的那份心,我給孩子講當年吃魚的故事。以后,無論是回娘家,還是娘到我家住,我都時不時地買上各種各樣的魚,讓母親吃個夠。每每看到滿頭銀發的老母親津津有味吃魚的樣子,我的內心總有一種暖暖的澀澀的感覺:要是娘年輕的時候,有現在這樣的條件該多好啊!
上一篇:《王裒聞雷泣墓》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下一篇:《庚黔婁嘗糞憂心》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