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孔孟周流①,到處欲行其道,似技癢底②。曰:圣賢自家看底分?jǐn)?shù)真,天生出我來,抱千古帝王道術(shù),有旋乾轉(zhuǎn)坤手段,只兀兀家居③,甚是自負(fù),所以遍行天下以求遇夫可行之君。既而天下皆無一遇,猶有九夷浮海之思④,公山佛肸之往⑤。夫子豈真欲如此?只見吾道有起死回生之力,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必得君而后術(shù)可施也。譬之他人孺子入井,與己無干,既在井畔,又知救法,豈忍袖手?
【譯文】有人問:孔子、孟子周游各地,到處欲行其道,好像是技癢難忍似的。回答說:圣賢把自己本分該做的事看得真切,認(rèn)為天生出我來,懷有千古輔佐帝王之術(shù),有旋轉(zhuǎn)乾坤的手段,只是靜靜地在家中坐著,辜負(fù)了這身才能,所以遍行天下以求遇到能施行其道的君主。但普天下沒有遇到一個這樣的君主,尚有遠(yuǎn)走九夷、乘船渡海的想法,還想到叛臣公山弗擾和佛肸那里去。孔子難道是真心想到那里去嗎?只是認(rèn)為自己的治國之道有起死回生之力,看到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只有受到君主的任用,這些治國之道才能施行。這就好比別人的孩子掉入井中,本來與自己無關(guān),但自己既身在井邊,又知救的方法,豈能忍心袖手旁觀?
注釋
【注釋】①周流:周游,指孔孟周游各國。 ②技癢:指長于某種技藝,急于有所表現(xiàn)。 ③兀兀:靜止的樣子。 ④有九夷浮海之思:《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又《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⑤公山佛肸(bìxī)之往:“公山”。“佛肸”事見《論語·陽貨》。其文為:“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朱熹注:“張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聞,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體道之大權(quán)也。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下無不可變之人,無不可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一則生物之仁,一則知人之智也。’”
上一篇:賢人之言視圣人未免有病,此其大較耳。可怪俗儒見說是圣人語,便回護(hù)其短,而推類以求通。見說是賢人之言,便洗索其疵,而深文以求過。設(shè)有附會者從而欺之,則陽虎、優(yōu)孟皆失其真而不免徇名得象之譏矣。是故儒者要認(rèn)理,理之所在,雖狂夫之言不異于圣人,圣人豈無出于一時之感而不可為當(dāng)然不易之訓(xùn)者哉?
下一篇:明道答安石能使愧屈,伊川答子由遂激成三黨,可以觀二公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