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果是瑚璉①,人不忍以盛腐殠②;果是荼蓼③,人不肯以薦宗祊④。履也,人不肯以加諸首;冠也,人不忍以藉其足。物猶然,而況于人乎?榮辱在所自樹,無以致之,何由及之?此自修者所當(dāng)知也。
【譯文】果真是祭祀用來盛放粟和稷的貴重器皿瑚和璉,人們不忍心用它來盛腐臭的東西;果真是荼和蓼那樣的野草,人們不肯用它祭祀宗廟。鞋子,人不肯把它放在頭上;帽子,人不忍把它踩在腳下。對于物品都是如此,何況是人呢?是榮還是辱,在于自己平時的建樹,沒有招致榮或辱,怎么會得到榮辱呢?這是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人應(yīng)當(dāng)知道的。
注釋
【注釋】①瑚璉:瑚、璉皆為古代祭祀時盛粟稷的器皿。后常用來比喻有才能堪當(dāng)大任之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②殠:同“臭”,腐氣。 ③荼蓼:荼,苦菜。蓼,辛辣的野菜。《詩經(jīng)·周頌·良耜》:“其镈斯趙。以薅荼蓼。” ④宗祊:宗廟。
上一篇:進道入德,莫要于有恒。有恒則不必欲速,不必助長,優(yōu)優(yōu)漸漸自到神圣地位。故天道只是個恒,每日定準(zhǔn)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毫不損不加,流行不緩不急,而萬古常存,萬物得所。只無恒了,萬事都成不得。余最坐此病。古人云“有勤心無遠道”,只有人勝道,無道勝人之理。
下一篇:其惡惡不嚴(yán)者,必有惡于己者也;其好善不亟者,必?zé)o善于己者也。仁人之好善也,不啻口出,其惡惡也,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孟子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則惡惡亦君子所不免者。但恐為己私作惡,在他人非可惡耳。若民之所惡而不惡,謂為民之父母,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