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注釋】
選自《左傳·隱公六年》。
失:喪失,失去。
長:滋長。
【賞析】
魯隱公六年五月,鄭莊公派兵入侵陳國,俘獲大批人員、物資。
以前,鄭莊公曾派使者出使陳國,請求與陳國結好。陳桓公不同意。陳國大臣五父勸諫說:“親近仁義,和睦鄰邦,是國家的重要政策。希望君王答應與鄭國結成友好。”陳桓公卻認為,宋國、衛國才是最大的禍患,而鄭國不可能危害到自己,拒絕了大臣五父的建議。人們由此得出結論說: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strong>
意思是:善事不可輕易丟失,惡事不能讓其滋長。
鄭國主動提出與陳國結交,本身就表達了一種善意。陳桓公拒絕鄭國的善意,導致兩國關系惡化。一方面失去了善,一方面滋長了惡。滋長惡而不改正,又怎么可以補救呢!
如果陳國當初與鄭國結成友好鄰邦,助善抑惡,戰爭原本不會發生。所以周朝大夫周任說:“治理國家的人,見到惡應該像農夫除草一樣,把它割掉,堆起來做肥料,挖掉老根,不讓它再次萌芽生長,這樣善就能夠發展了?!?/p>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有:“惡不可積,過不可長?!逼湟庠闯鲇诖恕?/p>
上一篇: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