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注釋】
選自《楚辭·卜居》。
短:短小,不足。
長:長大,有余。
【賞析】
《卜居》是一篇對話體楚辭,描寫屈原被讒流放,身遭不幸,向楚國掌管占卜的鄭詹尹問卜,以明吉兇。其事可能屬子虛烏有,只是詩人借以表達情感思想的一種載體而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意思是:尺長于寸,但與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不足;寸比尺短,但與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有余。各種物體都有不足的地方,而人的思想智慧也有不明晰的時候。
這一句充滿了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含有深刻的哲理意義:尺比寸長,但與更長的東西相比,就是短的;寸比尺短,但與更短的東西相比,就是長的。世間事物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的思想、智慧也有不明晰、不開竅的時候。因此,對人對己,對任何事物都應該堅持兩點論,不能絕對的肯定,也不能絕對的否定。長處再多的人,也不免有所短;缺點再多的人,也不免有所長。因此要一分為二地加以分析,全面地看問題,正確地對待。尤其要避免以己之長,比彼之短,自以為是而輕視他人。
《呂氏春秋·用事》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所以,揚長避短,又不護短,或以彼之長,補己之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
上一篇:屈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