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注釋】
選自《莊子·駢拇》。
鳧(fú)脛:野鴨子的腿。
續:接長。
鶴脛:鶴的腿。
斷:截斷。
【賞析】
莊子認為,天下能匡正的正道,一定是合乎人性、合乎常情的,長得長的不算多余,長得短的不算不足。他說: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意思是:鴨子的腿雖然短,接上一段就會造成憂苦;鶴的腿雖然長,截去一段就會造成悲痛。
莊子以鳧短鶴長為喻,說明天下的正道是一切順應自然、合乎生命的本然,它承認事物的不同性,承認人性的不同,而且能夠包容各種特殊性,既允許長的,也允許短的,不強求一律。鶴的腿本性長,就不應當截短,鴨的腿本性短,就不應當接長。
莊子從這個觀點出發,對“仁義”展開批評。莊子認為,拇指和其他指長在一起,是正常的,拇指旁長出一個六指,也是正常的,不能算作多余。所以,沒有必要憂慮而去排遣。而仁義卻不是常人固有的,是人德性中多余的東西,所以講仁義的人,背離了人性,才會有那么多的人世憂慮。從夏、商、周三代大講仁義之后,天下便變得亂糟糟鬧哄哄的。因此,講仁義不合道德,更不能以仁義為標準來評判是非,真正能作為標準的,就是人性自然。
宋代黃庭堅在《跛奚奴文》中,引用了這個比喻:“截長續短,鳧鶴皆憂。將勤補拙,與巧者儔。”
上一篇: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