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方嚴是處人大病痛,圣賢處世離一溫厚不得,故曰:“泛愛眾”①,曰“和而不同”②,曰“和而不流”③,曰“群而不黨”④,曰“周而不比”⑤,曰“愛人”,曰“慈祥”,曰“豈弟”⑥,曰“樂只”⑦,曰“親民”,曰“容眾”,曰“萬物一體”,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只恁踽踽涼涼⑧,冷落難親,便是世上一個礙物,即使持正守方,獨立不茍,亦非用世之才,只是一節狷介之士耳⑨。
【譯文】方正嚴肅是與人相處的大毛病,圣賢處世離不開溫厚二字,所以說“泛愛眾”,即博愛眾人。又說“和而不同”,意思是說和諧而不阿附。又說:“和而不流”,意思是說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又說“群而不黨”,即合群而不搞宗派。又說“周而不比”,即廣泛團結而不偏袒。又說“愛人”,又說“慈祥”,又說“豈弟”,即和樂平易。又說“樂只”,即快樂。又說“親民”,又說“容眾”,又說“萬物一體”,又說”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如果只是孤獨寂寞,冷落難以親近,便是世上一個礙事的東西,即使持正守方,獨立不茍,也不是治世的有用之材,只是一個拘謹自守、難與之變通的人罷了。
注釋
【注釋】①愛眾:《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泛,廣博。 ②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注:“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③和而不流:《中庸》第十章:“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流,移也,指隨物流移。 ④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朱熹注:“和以處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 ⑤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黨也。” ⑥豈弟:《詩經·小雅·青蠅》:“豈弟君子,無信讒言。”豈弟,和樂平易。 ⑦樂只:《詩經·周南·樛木》:“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樂只,猶樂哉,只,語助詞。 ⑧踽踽:孤獨貌。 ⑨狷介:拘謹自守,難與之變通。
上一篇:天下之禍非偶然而成也,有輳合,有搏激,有積漸。輳合者雜而不可解,在天為風雨雷電,在身為多過,在人為朋奸,在事為眾惡遭會,在病為風寒暑濕合而成痹。搏激者勇而不可御,在天為迅雷大雹,在身為忿恨,在人為橫逆卒加,在事為驟感成兇,在病為中寒暴厥。積漸者極重而不可反,在天為寒暑之序,在身為罪惡貫盈,在人為包藏待逞,在事為大蔽極壞,在病為血氣衰羸,痰火蘊郁,奄奄不可支。此三成者,理勢之自然,天地萬物皆不能外。
下一篇: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也,先動個失與毀底念頭。總是欲心偽心,與圣人天地懸隔。圣人發出善念,如饑者之必食,渴者之必飲。其必不為不善,如烈火之不入,深淵之不投,任其自然而已。賢人念頭只認個可否,理所當為,則自強不息;所不可為,則堅忍不行。然則得失毀譽之念可盡去乎?曰:胡可去也。天地間惟中人最多,此四字者,圣賢藉以訓世,君子藉以檢身。曰“作善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