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選自《論語·學而》第一章。
時:按時。
習:誦習。
說:通“悅”,高興。
朋:指朋友。
樂:快樂。
知:了解。
慍(yùn):惱怒。
【賞析】
在孔子的人生哲學中,好學、樂交、寬容,是做人的三大重要品質,所以孔子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經常溫習它,不是很高興的嗎!有同門的學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風度嗎!
古時同志為“友”,同門為“朋”。所謂同門,就是出于同一個老師門下。
孔子認為,一個人欲成就自己,學習是唯一途徑。人不好學,無以為文,不能成為真正的士,不能立于君子之側,不能脫離愚昧、粗野,自然不能成為人才。此其一。其二,不與學友交流,便不能了解別人,也不能使別人了解自己。學友之間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互相激勵,相互補益,使自己的思考、觀點得到別人的評價、接受,進而影響社會。其三,古代君子講究“慎獨”,十分重視自己的獨得之見。但孔子同時認為,君子不僅要“慎獨”,也應尊重他人的見解,更不能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憤憤不平。所以,君子應當完善自己,有一顆寬容的心,才能與人長久相處,相得益彰。
孔子的好學、樂交、寬容,構成了傳統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合理內核,對傳統文化結構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論語》|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