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
【注釋】
選自《戰國策·秦策一》。
朝:朝廷。
市:市集,市場。指公眾聚集的地方。
【賞析】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想利用巴蜀發生戰亂之機,興兵伐蜀,不料韓國軍隊侵犯秦境。面對這種形勢,秦王舉棋不定。大將司馬錯主張攻打蜀國,而宰相張儀主張攻打韓國。二人關于“伐蜀”還是“伐韓”,進行一番爭論。
張儀認為:秦國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讓魏國派兵切斷韓國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韓國的南鄭,秦國的軍隊則進兵三川,攻擊韓國的新城和宜陽,同時兵臨二周(東周和西周,戰國時的兩個小國,分別位于周都洛陽的東面與西面),聲討周君的罪過。周王室在大兵壓境的情勢下,便會交出九鼎和天下圖籍。秦國有了這兩樣寶物,就能挾周天子而號令天下。如此一來,離王霸之業就不遠了。而攻打西邊偏遠的蜀國,士兵疲憊,百姓勞苦,即使攻占了那里的土地,也得不到什么利益。他引古語說:
“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
意思是:到朝廷上去爭名,到市場上去爭利。
張儀認為:現在的周王室就是朝廷,現在的三川就是天下的市場,所以,應該到那里去爭名爭利,建立王霸之業。如果舍近求遠,向偏遠的蜀國去爭,就離開王業太遠了。
司馬錯則認為,目前秦國“地小民貧”,實力不強。稱霸天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地廣、民富、德博。所以先攻取蜀國,可以同時獲得廣地、得財、獲名三項好處。而進攻韓國,既無實利,還得惡名,使秦國處于被動危險的境地。司馬錯的觀點,既考慮了秦國的眼前利益,也有爭霸天下的長遠目標,立論堅實,更有說服力。
秦惠王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出兵平定蜀國,奪取了那里的土地。秦國得蜀后,變得更加強大富庶,就更有實力傲視諸侯群雄了。
不過,“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這句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人們必須弄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是什么,才能確定實現的方式和場所。
上一篇:譬之如張羅者,張于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于多鳥處,則又駭鳥矣;必張于有鳥無鳥之際,然后能多得鳥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