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
【注釋】
選自《戰國策·秦策一》。
挾:控制,挾持。
令:指揮。
【賞析】
公元前316年,擔任秦相的張儀與秦國大將司馬錯就用兵方向問題,展開了一場有名的論辯。司馬錯主張先攻占蜀國,再徐圖中原王霸之業。張儀則主張先與魏、楚結盟,然后出兵攻擊韓國,借機兵臨二周(東周和西周,戰國時的兩個小國,分別位于洛陽的東面與西面。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即位,遷都西周,名義上仍是天下宗主,實際上寄居西周君籬下),迫使周王室交出九鼎和天下圖籍。他說:
“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
意思是:把周天子控制在手里,用天子名義號令天下,天下各諸侯國沒有哪一個敢不聽從。
張儀認為,采用他的策略,打敗韓國,得到周王室的九鼎和天下圖籍后,秦王便可以控制周天子,并用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天下諸侯國沒有敢不聽從的。而王霸之業,就此建成。
應該說,“挾天子以令天下”不失為一個高明的政治謀略,無論誰先做到了,都會擁有政治優勢,并在戰略、策略的運用上占盡先機。
但是,當時的秦國,“地小民貧”,尚沒有實力和條件運用這一謀略,其當務之急,是擴大地盤,蓄積力量,等待時機。所以,秦惠王最終采納了大將司馬錯的意見,出兵平定蜀國。
從那以后,“挾天子以令天下”,便成了各諸侯國逐鹿中原時都想掌握和運用的一種政治策略。
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諸葛亮從蜀國的角度分析形勢,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其政治優勢和威力顯露無遺。
上一篇: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