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注釋】
選自《左傳·隱公元年》鄭莊公語。后人對該篇取名《鄭伯克段于鄢》。
行:做。
不義:違背正義、不合道義之事。
自斃:自取滅亡。斃,滅亡。
【賞析】
公元前722年,鄭國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權力的斗爭。斗爭的雙方是鄭莊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在母親姜氏的支持下,有恃無恐,陰謀叛亂奪權。大臣祭仲見共叔段的陰謀日益顯露,咄咄逼人,勸鄭莊公及早防范,消除隱患,毋使共叔段的謀逆行為滋蔓。鄭莊公回答說:
“多行不義必自斃。”
意思是:一個人壞事干多了,就會自取滅亡。
在與母親姜氏、弟弟共叔段的權力斗爭中,鄭莊公采取的是靜觀其變,助其養成的策略,即養共叔段之驕,縱共叔段之欲,使其權力欲不斷膨脹,多干不義之事,待其完全暴露,時機成熟,一朝剪除,將其徹底毀滅。
先是姜氏請求將地勢險要的城市封給共叔段,鄭莊公沒有同意。接著姜氏請求將大城市京封給共叔段,鄭莊公同意了。當大臣祭仲提出,將京封給共叔段不合規定的時候,鄭莊公說:“姜氏要這么干,我有什么辦法?”共叔段得寸進尺,進一步將“西鄙北鄙”二邑據為己有,封地面積擴展到了廩延,逼近國都。鄭莊公仍然一再隱忍,不動聲色,聽之任之。從表面上來看,鄭莊公好像處在被動地位,實際上欲擒故縱,主動權仍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共叔段欲壑難填,仍然不滿足,繼續干著陰謀奪權的勾當,開始暗中屯積糧草,制造兵器,訓練軍隊,準備進攻國都,并聯絡母親姜氏為其內應。到了這一步,鄭莊公認為消滅共叔段的時機成熟了,遂命公子呂伐京,共叔段敗逃,到了鄢。鄭莊公親自率大軍攻鄢,共叔段又被迫逃到共,徹底垮臺了。
現在看來,這段歷史給我們兩個啟示:一是共叔段壞事干多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終將走向滅亡。二是鄭莊公心機深沉,有意為之,因為只有待共叔段的罪惡養成之后,才師出有名,一舉而剪除之。
《左傳·昭公元年》中有“不義而強,其斃必速”的句子,與本句意思相同。如今,“多行不義必自斃”已經成為對惡人惡行進行警示的一句箴言了。
上一篇: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