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吳郎
作者: 張鐵明
【原文】: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
【原文作者】:杜甫
【鑒賞】:
有一首古老的陜西民歌說:“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確,杜甫是和窮苦人心連心的。杜甫原住在四川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邊鄰居是一個無兒無女孤苦無依的寡婦,常常攜著籃子來打棗,杜甫從來不去過問。后來杜甫搬到別處去了,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居住。這姓吳的一來,就扎了一道籬笆,把棗樹與外面隔開,不再讓人打棗。杜甫知道后,心里很不安,兩次寫詩給吳郎,勸他不要這樣做。上面這首詩是第二次寫給吳郎的詩。
第一、二句,寫自己過去住在草堂時的事:草堂前面種著棗樹,秋天棗子熟了,西邊的鄰居便來打棗(“撲棗”就是打棗)。打就隨她打去,我是從來不加干涉的。因為她是一位沒有兒女、無法維持生活的孤寡婦人啊!
第三、四句接著說:這婦人也知道打別人家的棗是不對的,要不是因為實在太窮困,她怎么會做出這樣的事來呢?她在打棗時,心里一直很害怕,生怕受到主人的斥責。正因為她有恐懼心里,我們反而要對她更親切些,使她可以放心地來打棗啊!
第五、第六兩句婉轉地指出吳郎現在的做法不夠妥當:你一搬進草堂,她就提心吊膽,害怕你責備她,不許她打棗。雖然她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多事”:這里指多心,或者說過慮。),其實你不會那么不通人情。可是現在您在堂前扎一道籬笆,倒真像是禁止她打棗呢。
最后兩句說:這可憐的婦人過去曾對我訴說她一貧如洗的情況,官府的各種苛捐雜稅把她壓榨得一干二凈,已經生活不下去了。而眼前兵荒馬亂帶來的災難何止一家啊!(“征求”:指官府各種勒索;“戎馬”:指戰亂。)一想到苦難的時代,窮苦的百姓,詩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淚如雨下。
這首勸說吳郎的詩,寫得極其委婉,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斟酌。就連詩的題目用一個“呈”字,也有講究。吳郎本是比杜甫輩分小的親戚,而特用“呈”——表示恭恭敬敬地送上,杜甫多么希望吳郎能夠高高興興地接受他的勸告啊!他所以要這樣寫,正體現了杜甫對那位貧苦婦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同情,從這里,可以看到杜甫善良、寬厚的為人,他對人民有一顆偉大的仁愛之心,這是非常可貴的。
上一篇:《南園(花枝草蔓眼中開)》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臺城》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