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注釋】
選自唐·韓愈《答李翊書》。
實遂:果實飽滿。實,果實。遂,成功。
膏:脂膏。
沃:肥潤。
曄:同“燁”,光明燦爛。
藹:草木茂盛。喻指語言文辭之美。
【賞析】
《答李翊書》是韓愈寫給李翊的一封書信。李翊是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李翊曾寫信向韓愈求教,韓愈于是給他回了這封信。貞元十八年,李翊進士及第,也曾得到韓愈的舉薦。這封信歷來受人重視,因為它實際上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一篇理論綱領。信中,韓愈以比喻的手法,說明學習古文首先要打好扎實的基礎: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意思說:根須茂盛才能結出果實,脂膏滋潤才能打扮得光彩照人。仁義的人,語言平和、華美。比喻培養人才要從根本著手。
“古文”是出現于中唐時期散文的統稱。先秦兩漢的重要著作,都是用質樸自然的散文寫作的,以散行單句為主,語言長短不拘,不受格式的限制,便于表達思想和社會生活。南北朝以來,駢文盛行,作文必須講究對偶、聲律、典故、辭藻,華而不實,不切實用。唐初,駢文仍占統治地位。從初唐到中唐,不斷有人提倡改革文弊,主張恢復古代散文的正統地位。韓愈倡導的古文,指的就是先秦兩漢時的那種散文。
韓愈認為,要寫好古文,必須從內在的道德修養入手。內在的道德修養是基礎,基礎深厚扎實,才能寫出高明的文章。猶如樹木,根深葉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又如脂膏,潤澤膏腴,才能煥發光彩。因此學習古文,不能因為文章勝過一般人而滿足。超越一般人是很容易的,但要達到古代賢人立言的水平,就不容易了。因此應該樹立“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受名利權勢的誘惑,而應從培養自己的德行修養和學問著手,認真閱讀古人的優秀著作。同時還要不斷地割舍不符合圣賢之道的思想,從根本做起,使自己成為一個“仁義之人”。只有這樣,才能對圣賢的道德有所了解,才能把圣賢的道德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章表達出來。如果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一個“仁義之人”,“有德者必有言”(《論語·憲問》),其文章自然能夠達到思想內容和語言文辭俱美的境界。
上一篇: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爛死于沙泥,吾寧樂之;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