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注釋】
選自唐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浚:疏通。
【賞析】
唐太宗執政以來,任賢授能,開言納諫,政治清明。到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一派歌舞升平景象。這時,唐太宗便顯露出了一些“縱情傲物”、驕矜懈怠的苗頭。魏征高瞻遠矚,寫了這篇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希望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他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意思是:要想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部;要想水流向遠方,必先疏導它的源頭;要想國家安寧穩定,必先多積德義。
作者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喻,闡發安邦治國的道理,通俗易懂而又深刻貼切。所謂“固根”者,喻其治本也。根深才能葉茂,干壯才能枝高。身為人君者,多積“德義”,政治清明,國家才能安定,社會才能進步。所謂“浚源”者,喻其疏導也。《國語·周語上》記載,邵穆公勸誡周厲王消除謗言,提出著名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點。意思說,如果用堵的辦法,即用高壓政策來防止人民提意見,如同筑堤防水,一旦水道壅塞,決堤泛濫,將會導致很大災難,傷人必多。所以治水的人,主要用疏導的辦法,讓水有地方宣泄,才不致造成災禍。對老百姓的意見,也應該進行宣導,讓老百姓把話都說出來。如果政事順從民意,群眾不滿的地方改進了,老百姓自然就沒有意見了。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一文,總綱就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為人君者,只要認同了這一觀點,就應該積極行動,多積“德義”,并聽取多積“德義”的具體方法。唐太宗接受了這一觀點,唐朝得以走向“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上一篇:橫石臨砌,飛檐枕嶺。壁繞藤苗,窗銜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樂,將由愛靜。|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