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山歌雖俚甚矣,獨非鄭、衛之遺歟?而今雖季世,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
【注釋】
選自明·馮夢龍《序山歌》。
俚:俚俗,通俗。
鄭衛:《詩經·國風》中鄭國和衛國的詩歌。
遺:遺風,遺韻。
假:假的,不真。
【賞析】
馮夢龍在文學上,崇尚通俗、自然的文風,主張“情”與“真”,尤為重視小說、戲曲、民歌等通俗文學。他認為,民間歌謠是作者真情的表現:
“山歌雖俚甚矣,獨非鄭、衛之遺歟?而今雖季世,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
意思說:民歌雖然非常俚俗,難道不是《詩經》中鄭、衛之遺風?而今文壇上復古模擬之風雖然快過去了,但詩文仍然矯情,只有民歌沒有矯情,民歌不與詩文爭名,所以真情流露,不屑于以矯情為之。
在明代,尤其是明代中葉,民歌非常繁榮,這些作品技巧優美,引起了文人們的重視。明代復古派李夢陽、何景明等都承認它的價值。袁宏道認為,明代民歌為“可傳之作”(《敘小修詩》);卓人月謂民歌為明代一絕,可與唐詩、宋詞、元曲并美(陳宏緒《寒夜》引)。馮夢龍是一位杰出的小說家,也是民間文學的熱愛者和保護者,曾搜集、整理、刊行過《童癡一弄·掛枝兒》和《童癡二弄·山歌》等民歌集。他在《序山歌》中充分肯定民歌在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認為《詩三百篇》中的風詩雅詩,大多是民間歌謠、情愛之作,今日的民歌實與鄭、衛之風相類,是可存而不可廢的。但自騷、《詩》以來,詩文為文人學士所掌握,民歌出自田夫野之口,辭語俚俗,“遂不得列于詩壇”。但民歌的特色是貴在真情,既不宣揚名教,無意作偽,也不與詩文爭名,不尚辭華。只是“民間性情之響”,故多真聲。他所說的“有假詩文,無假山歌”,不僅說明了民間歌謠與正統詩文本質上的區別,也闡明了民歌為人民喜愛的原因。
馮夢龍重視民歌,他整理出版的《山歌》借男女之真情,揭發名教的虛偽,批判文人學士或為功名、或為應酬、或以仿古為榮的“假詩文”,對于提高民歌的地位和價值,促進民歌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上一篇:摩詰才勝孟襄陽,由工入微,不犯痕跡,所以為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于是別之曰山歌。|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