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注釋】
選自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林霏:林中的霧氣。霏,霧氣。
云歸:云煙聚集。歸,此指云回到山中。
巖穴:巖洞。
暝:陰暗,昏暗。
晦明:時暗時明。
芳:花。
秀:長出新葉。
繁陰:濃郁的樹蔭。
風霜高潔: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四時:四季。
【賞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一篇廣為傳誦的名篇,在歐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醉翁亭記》雖以亭為名,但在寫作上,卻是以表現作者貶謫后的思想情懷為主要宗旨。文章通過山中四季景物變化及太守的宴樂情況的描寫,表現一種自放的情懷,并寓性情于游賞之中。抱有此種情懷的人,寓目之景獻美于前,入口之酒“飲少輒醉”,意氣自若,心安神怡,不以俗務為念: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意思是:太陽出來,林中的霧就散了,云靄繚繞山間,洞穴就變得昏暗了。出現這種陰明變化的,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出清幽的香氣,樹木繁茂,留下一片濃蔭。秋高氣爽的天氣,霜色特別潔白,澗水下落而石頭顯露了,出現這種種變化的,就是山間的四個季節。
滁州西南離城七里的瑯琊山,林泉秀美,是當地一處旅游勝景。醉翁亭就坐落在這風景宜人的瑯琊山中。歐陽修貶官滁州后,天公作美,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安定,政事無多,所以常常與滁州士人一道前往瑯琊山游宴自遣,放情山水林泉,讓山中的白云、陽光、澗水、山風滌蕩自己的靈魂,消融胸中的積悃,個人的精神情感一任其融入自然美景,因而他筆下的山景,處處流露出自己回歸大自然的親和之情。
本句中,歐陽修寫了四時景色:野芳句寫春天,佳木句寫夏景,風霜句寫秋色,水落句寫冬天,四時之景,皆是抒情、詠物、寫景融合一起,充溢著濃濃的詩情與畫意,猶如一首優美的散文詩。你看,“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一句,用虛字“而”起到連綴作用,句式優美,情韻雋永。如果把虛字“而”去掉,變成“日出林霏開,云歸巖穴暝,野芳發幽香,佳木秀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不就是一首典型的寫景詩了么!
歐陽修善于寫景,但并不孤立地去寫景,而是以自己的靈魂、精神去觸摸自然,抓住景物與自己精神的契合點,用寫意的筆法,在突出景物氣韻的同時,傳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陶醉在瑯琊山美景之中,歐陽修“游心騁目”,融情入景,完全達到了人與自然契合無垠的境界,因此,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地蘊有一種卓特的風神韻致。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對此大力推崇,劉大櫆稱頌他的散文“長于感嘆”,姚鼐認為歐陽修“神韻飄渺”,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當是最符合這種評價標準的了。
上一篇: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后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