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聾之指麾也。
【注釋】
選自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蠆(chài):蝎子一類的毒蟲。
致螫(shì):用毒刺刺人。
騏驥:駿馬。
跼躅(júzhú):徘徊不前。
駑(nú)馬:劣馬。
安步:慢步前進。
孟賁(bēn):古代有名的勇士。
瘖:嗓子啞,不能出聲。
【賞析】
韓信封為齊王之際,正是楚漢相爭最激烈的關鍵時刻。齊人蒯通審視天下形勢,知道天下的權柄就掌握在韓信手中。他助漢,漢就勝;助楚,楚就勝。因此,蒯通建議韓信自樹旗幟,對楚漢雙方都利用,而使楚漢雙方都保存他,以此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參與到三分天下、逐鹿中原的角逐中去。然后順民意,出奇兵,鉗制項、劉的后方,制止楚漢之間的爭斗殺伐,避免戰禍連連,再以齊地為中心,分封諸侯,天下便會將功德歸之于齊而相邀來朝拜了。
然而,韓信因為受漢王厚愛,不肯背棄漢王,拒絕了蒯通的建議。
蒯通知道韓信輕信劉邦,認為漢王不會危害他。于是首先舉出越國大夫文種和范蠡的例子,證明漢王一旦事業成功,難免不會“野獸已盡而獵狗烹”。文種、范蠡輔助勾踐興國滅吳,成就霸業,有不世之功,其結局卻是可悲的:文種被勾踐賜死,而范蠡逃匿隱居才躲過一劫。其次,韓信功高蓋主:俘虜魏王,生擒夏說,誅殺成安君,侵略趙國,脅迫燕國,平定齊國,南邊大敗楚軍20萬,東面殺了龍且,這些蓋世奇功,獨一無二。其勇氣膽略,足以震撼主子,而功績之大,已經無賞可賞了。這樣的人,歸楚,楚人不相信你;歸漢,漢人震動恐懼,所以自身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蒯通再次勸說韓信道:
“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strong>
意思是:老虎雖然兇猛,如果猶豫不決,就不如馬蜂、蝎子敢于螫人;千里馬雖然跑得快,如果徘徊不前,就不如劣馬漫步前行走得遠;孟賁雖有勇力,如果心存狐疑,就不如平庸之人志在必得的行動;一個人雖有舜、禹那樣的智慧,如果不說話,就不如聾子和啞子用手指揮。
蒯通認為:做事貴在行動。因為成功很難,失敗卻很容易;時機得到很難,失去卻很容易?,F在上天給予的不拿,其后必然反遭其罪;時機到了不行動,其后必然反遭其禍。他連用四個譬喻,勸告韓信,敦促他看清形勢,盡快行動。他說:老虎如果猶豫不決,就不如馬蜂、蝎子敢于螫人;千里馬如果徘徊不前,就不如劣馬走得遠;勇士如果心存狐疑,就不如平庸之人行動果敢;聰明人如果不說話,就不如聾子和啞子用手比畫有作用。
由于韓信始終相信自己功勞多,漢王不會奪去他的齊國領地,最終謝絕了蒯通的勸告。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幸被蒯通言中。天下初定,韓信便被劉邦奪去齊王稱號,貶為淮陰侯。不久又被呂后和蕭何羅織罪名,設計騙入朝中,斬殺于長樂鐘室,成為一個令人嘆惜的悲劇式的英雄人物。
上一篇: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