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注釋】
選自宋·歐陽修《朋黨論》。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同道:志同道合。
朋:朋黨。專指古代朝廷政治斗爭中為了某種利益得失而結成的政治派別。
小人:品質低劣的人。
【賞析】
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銳意革新政治(史稱“慶歷新政”),遭到呂夷簡、夏竦等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被誣為“朋黨”,朝廷還專門為此下詔戒止臣下結為朋黨。第二年,范仲淹、富弼等先后被貶出京,新政宣告失敗。歐陽修支持革新派,當即曾上疏救護,并寫了《朋黨論》這篇奏章,批駁朋黨論之謬。文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說明朋黨自古存在,重要的是要善于識別“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人君如欲安邦治國,就須“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意思說:君子與君子之間的交往,是以志同道合為基礎的,小人與小人之間的交往,是以共同私利為基礎的。這是自然形成的。
歐陽修認為,自古至今,朋黨在朝廷的政治斗爭中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卻有性質上的區別:一種是君子之朋,一種是小人之朋。小人之朋以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其聯結的核心在“利”。同利為朋。為了達到一己之私利,不惜結成死黨,玩弄權謀,構陷正義人士,謀害忠良,以至敗壞政治、貽害國家與民族的利益。而君子之朋有共同的理想和事業,有相同的志趣和奮斗目標,心存國家興衰存亡之道,肩負民族繁榮昌盛之義,胸懷坦蕩,甚至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惜勇于獻身,死而后已。
從歷史的演進看,自古以來,進用君子之朋則天下大治,用小人之朋則天下亂亡。堯之時,有小人共工、
君子之朋“雖多而不厭”,“不疑而皆用之”,足以興國。所以歐陽修說:“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人君能辨清朋黨的性質,進退得當,堅定地進用君子之朋而遠小人之朋,大治天下就是一定的了。
上一篇: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于有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也。詩之所至,情無不至。情之所至,詩以之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