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語出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詩見“周公恐懼流言日……”條引。此為詩人于元和十年(815)貶赴江州途中,奉和友人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所作。“試玉”句:《淮南子·俶真》:“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作者自注云:“真玉燒三日不熱。”“辨材”句:《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作者自注云:“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試驗是不是真玉,要用烈火焚燒三日才可認出;辨別是豫木還是章木,須等待七年之后方見分明。詩人表示像自己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歷史自會澄清事實,辨明真偽。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比喻只有經過長期的嚴峻考驗,才能真正識別人的真偽善惡。
例如
①有道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一個人物,其經驗的積累,本事的提高,品格的修養,總要在實踐中進行,實踐便要有時間。即令是風云人物真的在實踐中出了洋相,辦了蠢事,如若性質不是那么嚴重,可不可以給個改過、重新實踐的機會?我想是可以的,應當的。(摘自儲瑞耕《改革人物與“領風騷”的年頭》)
②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孜孜不倦地探求,你就會有被人承認的一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時間最能考驗一個人。愿天下所有嘆息不得志的朋友,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摘自昕曄《莫嘆您總不得志》)
③不能幻想一兩天就識別一個人的真假,要留出一個時間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他在詩中講的“材”是說一種豫木和一種樟木,幼時長得一樣,長到七年后才能辨別;真玉燒三天色澤不變。有些人一時看不清,不要忙著下結論,可以讓時間考驗一下。(摘自文勇《怎樣結交真朋友》)
④有道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講的就是在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里,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質,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摘自宋好雨《實話說“實”》)
⑤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時,你才能知道誰在裸泳。”一般我們將這句話理解為股神以此警示世人——在投資中不要過于貪婪。不過由此及彼,或許可以引起我們另一方面的思考:大浪淘沙,不能因一時的成敗論英雄;千帆過盡,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古詩云:“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摘自康會欣《穩定回報才是王道》)
上一篇:元稹《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詩句解讀
下一篇:《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詩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