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貿易均著得欺字。
【譯注】
著:顯出,顯明。
凡是貿易經商之事,都是在誠實無欺上做文章。
輯自胡慶馀堂“戒欺匾”。
【感悟】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立人之本,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表明他是一個講文明、講誠信的人,這樣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在現代社會,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所以,誠信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靈魂,它往往是企業家一張真正的“金質名片”。
【故事鏈接】
《清稗類鈔》上記載,吳縣有一個人叫蔡璘,字勉旃。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朋友之間的情誼。一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過了不久,朋友死了。蔡勉旃把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蔡勉旃笑著說:“字據是在心里,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把我當知己,所以不告訴你。”最終蔡勉旃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送還給了朋友的兒子。
【延伸閱讀】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贊,大家都很尊敬他。季布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因為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發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于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后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有一個名叫曹邱生的人,和季布同鄉,擅長辭令,能言善辯,喜歡和有權有勢的朋友來往,多次借重權勢獲得錢財。他托人寫信給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認識、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見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會曹邱生,但是曹邱生面對季布討厭的神色,像是沒任何事地繼續說:“您也知道我們都是楚國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是我到處替您宣揚的結果,可是您為什么總是拒絕見我呢?”季布聽完曹邱生的話,非常高興,頓時改變了態度,將他當作上賓來招待。
上一篇:《余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寧先人之遺,唯恐失擅之,不敢作法于奢為子孫憂》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