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不能事事,碌碌羈塾門,乃以家口貽親憂乎!
【譯注】
事事:治事;做事。碌碌:平庸的樣子。羈:停留,使停留。塾:我國古代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口:家人的口糧。貽:招致。憂:憂愁、憂慮。
我現在不能做成什么大事,如果一直在私塾里碌碌無為、虛度光陰,這不是還要讓父母操心家人的生活問題嗎!
清代徽商吳峴山自幼讀書,問政山中,“手披口吟,寒暑無間”,受到先生的贊賞,被認為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后因大伯父早逝、受養家糊口之累,吳峴山不得不隨祖父到漢口從事鹽業生意。以上是吳峴山無奈之詞。
輯自《豐南志》第5冊《皇清附貢生誥授資政大夫候選道加四級恩加頂帶一級又恩加一級議敘加六級顯考嵩堂府君行述》。
【感悟】
讀書不聯系社會、自然,不能跟人事相互結合,就成了死讀書。這樣即使讀了許多書,卻不會運用,只會背誦詞句,卻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就更談不上解決實際問題了,也就成了讀死書。
【故事鏈接】
明朝歙縣吳容讓8歲喪父,家中只有少得可憐的幾畝薄田,祖父、祖母年事已高,只有母親一人獨自勞作,全家吃不飽、穿不暖。當時的官吏又屢屢登門索要賦稅,更使他們的日子難以為繼。
為生計所迫,8歲的吳容讓就上山打柴,艱苦度日。16歲時,他跟隨鄉人遠去松江經營小本生意。起初,他并沒有太多的資本,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積累之后,終于賺得了第一筆資金。此后,他用這筆資金在浙江桐廬買下了一大片荒山野嶺,招徠農民前往種植茶、漆、栗等經濟作物,獲利豐厚。最終,他成為家產巨萬的富翁。
【延伸閱讀】
新加坡報王李成楓,1909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祖父是清朝末年的武舉人。他從小就被父母送給膝下無子的舅舅當養子,沒有受過系統化的正規教育,只是在鄉村的私塾中念過幾年書。
1927年,為了尋找更適合謀生創業的地方,李成楓孤身一人下南洋,冒險來到新加坡闖世界。面對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年僅18歲的李成楓并未因舉目無親而打退堂鼓,反而憑借一身好力氣,不辭勞苦地開始了“掙錢糊口——攢錢創業——撈錢耀祖”的拼搏。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華僑陳嘉庚的鞋廠充當衛生巡察員,他勒緊褲腰帶,把自己的一切開銷降低到極限,每月雖只掙十幾元但卻能攢下8元錢。
后來,他又在民信匯兌行干月薪20元的匯兌活計,工作之余他還想方設法尋找第二職業,憑自己拉電線的手藝每月有150元錢的額外收入,因此他曾無比自豪地說:“當時一名銀行經理的月薪,也只不過50來塊錢而已”。
上一篇:《贏則不貸,貸則不贏,重以歲兇,索之何益?馮酹俠客,猶能歸德孟嘗,公等休矣,吾不遑椎牛》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士商異術而同志,以雍行之藝,而崇士君子之行,又奚必于縫章而后為士也》原文翻譯|感想